长三角自贸区各具特色
近日,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在上海成立,从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成立,拉开了中国自贸区改革试验的大幕。随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都先后建立了自贸试验区,全国自贸试验区战略布局实现了长三角全覆盖。目前,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实施面积共.34平方公里,涉及城市11个,分别约占长三角区域总面积和涉及城市总数的1/和1/4,承载了长三角区域核心经济功能。
长三角四地自贸区地理位置虽然相近,但各自定位和优势仍旧不同。上海自贸区作为我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创新的先锋,具有深厚的基础,在许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再比如,浙江自贸区最早的片区设立在舟山群岛,是中国唯一一个由陆域和海洋锚地组成的自由贸易园区,也是中国立足环太平洋经济圈的前沿地区,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沿线国家建立合作的重要窗口。这里区位优势独特、港口岸线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将重点开展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中转、加工贸易、保税燃料油供应、装备制造、航空制造、国际海事服务、国际贸易和保税加工等业务。
江苏自贸区涵盖南京片区、苏州片区、连云港片区。其中,南京片区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苏州片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连云港片区建设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
长三角中“最年轻”的安徽自贸区则以现代制造业见长。其中,合肥片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量子信息、科技金融、跨境电商等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芜湖片区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家电、航空、机器人、航运服务、跨境电商等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蚌埠片区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
坚实的区域合作基础
近年来,长三角各地自贸区在贸易监管、跨港协作、金融开放、科技创新、市场监管等改革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上海口岸部门协同苏浙皖口岸部门,探索在长三角区域实现国际贸易监管部门和物流部门实现互通互联、信息共享。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形成“监管+服务”10大功能板块,包括货物进出口、运输工具、贸易许可与资质、支付结算、自贸专区、进口博览会专区、人员旅客、快件与物品、金融服务、信息查询等,主要面向上海和长三角有业务需求的企业开放通道。依托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了长三角区域跨境贸易互联互通,大幅提升了长三角区域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截至年底,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共有注册账户数10.9万个,服务47万余家企业,支撑全国近1/3贸易量和上海港年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的数据处理,是全球数据处理规模最大的地方单一窗口。
为积极响应国家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以及加快推进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发展,发挥芜湖港作为上海港喂给港和联通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主动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在上海海关、合肥海关、芜湖海关等部门大力支持下,协同探索将芜湖港作为洋山港的货物接卸地,实施“联动接卸”海关监管模式,以实现沪皖港口一体化监管。
联盟促进更多制度创新
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相连相依、市场主体丰富活跃、制度创新需求和场景应用多。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的成立为四地自贸试验区建设注入了新动力,将最大限度发挥各地自贸区的特色优势,推动联盟资源共建共享,做强做优联盟服务功能,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系统集成化服务。联盟将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立足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海自贸试验区专业贸易服务平台等现有功能性平台资源,做强做优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创新等十大服务功能,合力推进更高水平的制度创新、更高质量的创新发展,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四地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共同打造制度创新试验田,形成推进国家战略的合力。
参考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