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生命健康与脑科学领域重大项目成果发布会”在安徽合肥高新区召开,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邓向阳,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西明,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张启明,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安徽省投资集团董事长陈翔,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司二级巡视员沈建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文松,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曾强,中加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张弓,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袁宁及省发改委、省经信厅、省科技厅、省侨办代表出席活动,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韩涛线上出席,来自国内脑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及各大科研院所、高校、医院、产业、投资机构与媒体界代表约人参加活动。
本次活动由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加健康工程研究院、安徽大学国际脑科学工程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以重大项目成果发布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形式,提升省市生命健康与脑科学战略领域科技创新全球影响力,促进区域大健康产业集聚。
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司二级巡视员沈建磊致辞
合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文松致辞
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总领事韩涛通过视频为大会致辞
沈建磊、王文松及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总领事韩涛依次为大会致辞后,张弓向与会来宾介绍本次会议发布的两项科研成果:“全球首套核磁兼容型脑PET”及“新一代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系统”。
张弓介绍科研成果
他表示,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大力扶持下,“全球首套核磁兼容型脑PET”以及“新一代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系统”样机才能顺利研发,这是我省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研发与制造的重要发展节点,后期设备应用于科研与临床将对脑部重大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手术治疗技术和神经外科科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也必将推动国产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在脑科学影像领域达到国际水平。
样机发布启动仪式
邓向阳、张西明、虞爱华、张启明、蔡敬民、沈建磊、王文松、曾强、张弓上台共同启动装置,“全球首套核磁兼容型脑PET”及“新一代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系统”正式发布。
本次发布会还得到了因疫情不能亲临现场的加拿大政府官员和海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曼尼托巴经济发展和培训部长Hon.RalphEichlerLakeside、加拿大劳森研究院副院长FrankPrato、哈佛医学院放射学副教授CiprianCatana、卡尔加里大学临床神经科学系教授GarnetteSutherland、曼尼托巴生物科学协会会长KimKlei等通过现场大屏致电祝贺。
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与16个生物医药项目举行落地签约仪式
滑动显示更多图片
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公司与温尼伯大学脑科学中心合作签约
发布会现场,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与16个生物医药项目举行落地签约仪式,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公司与温尼伯大学脑科学中心签署合作协议。
张弓向参会领导介绍发布设备
朱好勤做专业报告
曾强做学术演讲
陈晓雷做学术演讲
滑动显示更多图片
项目成果展示环节,加拿大国家科学院院士JohnSaunders、中加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张弓及总工程师朱好勤分别就围绕脑PET、术中核磁技术的发展做出介绍及专业报告。
发布会最后的主题演讲时间,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曾强、医院海南分院神经外科副主任陈晓雷带来了业内顶尖水平的学科研究学术演讲。从理论到实践、从设备性能到临床应用对核磁兼容型脑PET系统和新一代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系统做出解读。
全球首套核磁兼容型脑PET
可提前5-10年查出老年痴呆症
全球首套核磁兼容型脑PET样机
在发布会现场展出的样机旁,全球首套核磁兼容型脑PET系统设备研发单位中加健康研究院院长张弓介绍:“新系统可提前5~10年发现和预防老年痴呆症”。这也意味着,人类正在与老年痴呆症的较量中利用检测技术争取最宝贵的“时间”。就像两支遥遥相对的舰队,抢先发现对方,就意味着战场的主动权。
这套全球首发的核磁兼容型脑PET设备,可以同时对脑部进行PET和MRI扫描,获取清晰图像,与全身PET系统相比,脑部PET系统有可提高分辨率和灵敏度,较高的灵敏度可有效降低辐射,改善体积校正和运动校正,能较为精准地发现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大大提高了痴呆症的早期筛查效率,还可在显著症状未显现时通过重复成像来评估诊断,提前五至十年发现阿兹海默病的微小病灶,从而通过医疗和营养干预阻止或延缓病发。
在此设备发布之前,如果要进行同类检查,需要使用全身PET仪器,每次费用约为1万元,新设备推出后,将把单次检查费用降低至1/5,检查中所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用量减到约1/3,同时大幅提升检查准确度和效率。张弓表示,希望将它发展成一款“筛查类产品”,有效地覆盖中国地市级城市。
新一代术中磁共振成像系统
为脑部手术精准导航
新一代术中磁共振成像系统样机
“60%的病人在脑部手术当时都无法确认肿瘤切除干净了没有,必须第二天才知道。”加拿大科学院院士JohnSaunders告诉记者,脑部肿瘤,特别是胶质瘤在脑中成树根状深嵌,同时在开颅手术中必然面对的颅压升高等状况,使得医生仅凭肉眼几乎无法分辨肿瘤与正常组织的分界,导致脑部肿瘤切除术复发率极高。
为此,JohnSaunders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发第一代术中核磁设备,通过脑部成像技术,让主刀医生能够更为精准的分辨脑部各组织。
目前所有的开颅术,比如脑肿瘤、癫痫、中风,或者往脑部植入电极等手术,全部都需要运用的术中核磁,现在世界上总共有1医院,都在开展相关神经外科手术,而这1医院目前只有72台术中核磁,包括可以移动病人的术中核磁也只有多台。
当天同步发布的新一代“术中磁共振成像系统”由张弓和JohnSaunders率领的团队主持研发。相比上一代产品,新一代术中核磁成像系统技术融合了多种世界或学科内领先的技术,包括代表顶端磁体开发技术的无液氦磁体设计,大胆新颖的磁体高精度光控移动技术,医院花费高昂改造成本而采取的本地屏蔽设计,代表世界领先水平的柔性线圈的设计在内的多种新型技术。
经考证,使用术中核磁手术,脑肿瘤切除率提高30%,平均缩短手术时间近2小时,术后生存时间提高55%。此外,新设备推出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和市场定价权。目前此类设备主要依赖进口,且体型巨大,造价和手术室改造费用在单台-万美元左右,医院设备引进成本降低至25-40%,成像时间缩短至1/3。产品无需对手术室进行特殊改造,安装方便快捷,兼容常规手术器械,将真正成为脑部手术医生的强有力辅助。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