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香港经济导报社
作者丨李秀恒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由特朗普一手挑起的 ,属于一场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对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不仅要捍卫本身利益,同时肩负着维护和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使命,所以中央政府已一再强调,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复杂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只要中国的国际贸易能够可持续发展,美国企图以 手段来遏阻中国崛起,最终必定失败收场。至于中国的大门如何开放,才能既扩大与国际接轨而又保障到国家的经济稳定,中国自贸试验区(简称自贸区)的建设可说是起着关键作用。
设自贸区为接轨国际
说起中国自贸区,相信不少人只知道有上海自贸区、广东自贸区、天津自贸区和福建自贸区四个,没留意到原来全国现时已经共有十二个自贸区。除了上述四个之外,有七个是去年4月同时设立的,分布于淅江、辽宁、湖北、河南、四川、陕西六省及重庆直辖市,还有一个是今年才设立的海南自贸区。
内地有关设立自贸区的研究工作,其实早于十多年前已开始,为何至年才在上海成立第一个自贸区呢?显然,国家是经过多方面综合考虑的,当年是习近平主席开始提出“一带一路”经济战略,沿线涉及六十多个国家、地区,宗教信仰、政治体制、经济环境和法律制度都不同,如何接轨,是一个大问题。上海自贸区的出现,目的就是要为国家摸索和创造一套可与国际接轨的经济开放新模式,让其他城市可复制,在全国推行。
回顾自贸区的发展历程,颇为有趣。上海设立自贸区后,由于享有国家多项优惠政策和“先行先试”的权利,内地先后有数十个地方表示也想申办,结果国务院不同意一哄而起,下令暂停报批工作。至年4月21日,中央政府才再宣布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
香港模式与内地模式
这三个自贸区比其他地方优先设立,明显是有其特殊因素,这可从中央列明该三个自贸区的各自战略定位可见一斑:广东自贸区立足推动中国与港澳经济深度合作;天津自贸区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福建自贸区立足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
作为港人,对广东自贸区的成立必然特别关心。有些人可能弄不清楚,广东自贸区和上海自贸区两者性质有什么区别?简单而言,两者都是为开放包括金融业的现代服务业探索可与国际接轨之路,最大差异是:广东自贸区是主要仿照香港现行的税制和法制模式运作,借鉴“香港模式”来试行,属于“拿来主义”,优点是可以“即食”;至于上海自贸区,全名是“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属于国家级的,目标要自创一套适合在内地通行的“中国模式”,属于“自行研发”,优点是成功之后可在全国“遍地开花”。
众所周知,中央允许广东设立自贸区,用意是推动粤港澳经贸进一步融合,作为三地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最终目的是要打造出一个实力不弱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的“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全球最密集的海港和空港(机场),陆路交通网络亦可说是世界最强,若能做到“9+2”十一个城市分工合作,完全可以担当将来“一带一路”的货贸中心和桥头堡,达到互惠共赢。
但要真正达到优势互补,最重要是避免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因此,前年北京两会期间,笔者与几位商界的港区全国政协委员联署,提出一个名为“关于香港与广东自贸区之间开展有序竞争提案”,代表香港工商界向中央反映业界对广东自贸区设立的忧虑,担心自贸区将来与香港会形成恶性竞争,于港不利。结果列入当年的重要提案,并转交国家商务部、发改委、港澳办、广东省政府作专题调研,由港澳台侨委会督办,足见国家对此的重视。
曾提案倡防无序竞争
上述提案,主要就是以深圳前海“港货中心”影响香港旅游业和零售业为例子,希望中央和省政府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