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自学中医又不知如何入手这篇文章一定能

学习中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她的思维模式、理论基础、知识框架,

与今天我们从小接触到的数理化等知识截然不同。

从这一点看来,

现代人学习中医学的确是有难度的。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

作为中国人,

我们身上的血液是几千年来,

由我们的祖先一辈一辈流传至今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的骨子里就刻画着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思想。对中医学多一点了解,我们就会很轻易地发现,我们身上原本就带有如此多的“中国味道”。

用它抚慰心灵。

古代医生学习中医的方法,大体上包括以下三种:家传、师承和自学。今天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学习途径,医院校内学习。

我们的讲座对象,是定位于广大的中医爱好者。

所以如何通过自学的方式学好中医,或许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下面我们着重看一下,自学中医过程中,最需要认清的几组关系。

1

古今思维方式的关系

学习任何一门学问,入门的第一步,一定不是怀疑,而是相信。只有先以谦虚的态度接受下来,才有资格去评价,这门学问究竟有何长处与不足。完全以门外汉的身份去品头论足,一是在虚度自己的光阴,因为于己无益;二是会贻笑大方,因为班门弄斧。

要学习,首先需要“相信”;要“相信”,首先需要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

古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是像今人一样,强调“因为A=B,B=C,所以A=C”这样的形式逻辑推理;在认识事物时,也不是像今人一样,强调必须经过实证方法检验得到的结果才是真理。古人更加注重体验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意义,这一点在前面讲体验法时已经提到,这里举例来看。

试想,古人讲诊脉须分寸关尺三部。读者却想,只是一根桡动脉,分什么寸关尺?每部相差不过一厘米,能有什么不同?古人又说,脉象有弦有滑,弦主气滞,滑主痰湿。读者心里只道是,什么弦滑,故弄玄虚罢了!同样从心脏里泵出血液而已,除了节律快慢,还能有什么区别?如此一开始便是盲目排斥,封闭的,只是自己的眼睛。

要学习,首先需要相信。相信,是一种接纳的态度,表示我愿意倾听你,并默认你所讲的一切属实。但接下来呢?一味强调接纳,容易造成思想的惰性,盲目的崇拜,相信,于是成了迷信。所谓迷信,是迷失自我状态下的相信。自我迷失与否,只看一点,我是否具有自己独立判断的意识和能力。接纳了古人的说法,并不意味着全盘的认可,比如下面的例子。

寸口脉,方寸之地,凭什么能用来诊察全身的疾病呢?《内经》给出的解释是:“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五脏别论》)

解释一下。首先,胃是人体接纳饮食物的场所,而饮食物是人体五脏六腑得以充养的根本所在。接下来,胃与足太阴经关联紧密,而寸口部属于手太阴经,手足太阴经之间又存在密切联系。

所以,五脏六腑与寸口之间存在联系,脏腑气的状态可以通过寸口脉呈现出来。梳理思路如下:脏腑-饮食物-胃-足太阴-手太阴-寸口脉。面对如此曲折的解释,我们是否需要提出自己的质疑呢?

2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初学中医,很容易出现两种偏激的想法:

一种认为,学中医主要靠实践,理论繁琐难懂又无用,根本没有必要追求太多。

另一种则正好相反,认为要学好中医,必须首先把理论基础打得非常扎实才可以,而且这基础,必须是从《周易》开始,继而是《内经》《难经》《伤寒》《脉经》等经典著作。

对于第一种朋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到几个零星的方子或腧穴用法后,越来越感到中医的渺小,认为中医是纯粹的经验医学,雕虫小技而已,常抱着自己的点滴经验,坐井观天。

而第二种朋友容易出现的问题则是:越学越觉得中医了不起,中医思想博大精深,穷毕生之力也难以窥见一斑,竟完全记不得,医学的目的,原本是要治病救人的。由于长期缺少实践,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小,最终难免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实际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

理论源于实践,又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升华成理论,又可以用来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离开了实践的源泉与检验,理论必然会成为干瘪空洞的理论;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也必定难成大器。

作为中医爱好者,理论学习是最基本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习了这些理论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需要随时随处留心体会,将理论的知识转变成实践的体验,这些理论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才会把知识学活,才可以真正掌握防病治病救人的方法。在下一章中,会教给大家一些方法,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此外,无疾一直非常推崇医案在中医学习过程中的价值。在理论学习阶段,医案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理论;在临床实践阶段,医案可以帮我们丰富经验,开阔视野;对于较少有机会开展大量实践的中医爱好者,医案更是活化理论、增加兴趣、弥补实践的不二法门。后面我们会有专门的一章,来详细讲解医案的价值与学习方法。

3

自学与求师的关系

很多中医爱好者有这样的困惑:我很想学习中医,但是我没有老师,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才好?

实际上,自学,从来都是学习中医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明代有一位名医叫作江瓘,苦于自己久患呕血症而无医能治,便发奋自学中医。他从古今医案入手,广泛搜集,最终汇编成一部《名医类案》,流芳千古于杏林,而江瓘本人也成了一代名医。

现代许多著名的老中医,同样是通过自学的途径学有所成。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出版的《名老中医之路》中,记载有多位这样自学成才的老前辈。这套书现在有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的新版,市面上就可以买到。作为入门的指导,无疾推荐来读。

然而,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学习的道路上,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能有所成就。遇到困惑、迷失方向时,求助于同道求学的老师和朋友,是为自己扫清障碍、增进学识的有效途径。平时多注意结交些同样喜爱中医学的朋友,大家多做交流,对自己的学习一定会有所帮助的。

此外,无疾自迈入中医大门十几年来,虽然感慨于自己的资质愚钝,但总算得上比较勤奋的一个。又自执教杏林,面对中医门内莘莘学子,总希望将自己所学倾囊相与,将自己所遇曲折一一相告。别无他求,只希望自己所挚爱的中医学,可以更多的为人所知,为人所学,为人所用。早日看到中医界多成就几位济世大医,百姓可以冀中医之术得以安身保命。倘有心学习中医而方向不明,又或学习途中遭遇到荆棘拦路,无疾愿作诸位朋友学习路上的良师益友,势必不遗余力,协手同行。

民间中医,非科班出身,考证难!尤其年龄大者,考证难上加难!民间中医无证行医,担惊受怕,一旦被人投诉,摊上牢狱之灾!民间中医,没有行医资格证如何合法行医?我们中医馆加盟能帮你实现你的中医馆梦!品牌:(辛氏聚源堂)意向大黄老师学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maoqua.com/zmsh/49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