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自贸区总体方案发布武汉片区重点发展战

日前,国务院印发《中国(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记者昨日获悉,按照《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下简称《方案》),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96平方公里,涵盖武汉、襄阳、宜昌三个片区。

《方案》明确,湖北自贸区的战略定位,是“努力成为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

国家确认的湖北自贸区目标是,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力争建成高端产业集聚、创新创业活跃、金融服务完善、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按照《方案》,湖北自贸区的实施范围.96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武汉片区70平方公里(含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5.41平方公里),襄阳片区21.99平方公里(含襄阳保税物流中心〔B型〕0.平方公里),宜昌片区27.97平方公里。

按区域布局划分,武汉片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际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研发设计、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在湖北自贸区试验任务中,“湖北省能够下放给自贸试验区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全部依法下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施“一线放开”的通关监管服务模式,支持自贸试验区内银行发放境外人民币贷款,支持设立海外归国人员创新创业企业板,允许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自贸区工作……诸多创新内容扑面而来,令人期待。

并非优惠政策洼地而是制度创新高地

自贸区建设将全面提升武汉城市格局

“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之于武汉,就如同上海自贸区之于上海。”昨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自贸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波描绘自贸区建设将给武汉带来的种种利好图景,他说,如果改革给力,很多想象并非遥遥无期。

东湖综合保税区部分入驻企业

自贸区不是扩大的保税(港)区和新开发区

湖北自贸区分为武汉、宜昌、襄阳三个片区,武汉片区70平方公里,位于东湖高新区。昨日,参与湖北自贸区申报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自贸区建设对于城市的改革发展、产业提升影响将是全方位、全领域的。

该负责人介绍,在申报过程中,对自贸区的认识也逐步深入,自贸区不能简单看作原来保税(港)区的空间范围叠加,也要摆脱把自贸区当成新的“开发区”,获得国家优惠政策和投资的片面思维。武汉片区设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高新区,也是因为这里一直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自贸区也是一样,不是“优惠政策洼地”,而是“制度创新高地”。

自贸区的任务是要形成适应高水平贸易投资协定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以扩大开放倒逼、促进国内改革。“负面清单管理,事中事后监管,这些改革的热点和焦点,都是为了形成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陈波说,在建设自贸区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将得到全面梳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这是城市长远发展的最大利好。

企业和市民都能享自贸区红利

建设自贸区将给武汉带来什么经济红利?陈波表示,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建设,将给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带来强劲动力。

“和有明确围网的综保区不同,自贸区是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的。”陈波说,改革进入深水区,存在风险,制度创新需要在有基础、小范围的地方进行,有些试点不会在全武汉迅速推开,但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没有边界的。企业家们渴望的政策改革,在自贸区版块开始实施,“武汉成为了改革创新的探索者,而不是跟随者,这对于湖北、武汉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来说,是天然红利”。

对老百姓来说,自贸区的红利是可以共享城市产业发展成果。上海自贸区成立3年多,区内新注册企业4万家,超过挂牌前20多年的总和。“更多优质岗位出现,拉动就业,新兴产业的巨大带动效应,配套产业也会随之发展”,陈波说。

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预留出自贸区业务办理专台

有了自贸区还得努力才能争取发展机会

建设自贸区,武汉也将迎来城市格局的全面提升。此次全国7个自贸区获批,每个自贸区都有不同侧重要求。对于湖北自贸区来说,中央的要求显得更为特别:湖北自贸区要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发挥其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中央对湖北明确提出了产业转移、升级要求,有明确的战略考量。”陈波说,湖北自贸区建设,涉及“一带一路”“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战略,在当下,劳动密集型行业、重污染重工业都不再具备竞争力,实现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中部崛起,国家对湖北给予了足够期待。武汉要为实现国家经济战略在自贸区进行先导性改革,全面提升城市格局。

产业转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北、武汉有基础,但绝不能等待,不要认为国家有要求,就会有一系列产业转移的机会“空降”。陈波说,有大的战略布局,但具体机会都是需要争取的,“希望武汉能积极行动,占得更多先机”。

由沿海至内陆梯次发展

进入开放最前沿是一份国家重托

《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印发,拥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武汉正式担负起开放尖兵的国家重任。

从自贸区在上海首设,经两次扩容,国家将武汉等内陆城市直接推向开放最前沿。多个国家战略叠加的中部城市武汉,在梯次深化的开放战略中再被聚焦。

改革进入深水区

自贸区扩围再次印证制度创新重要性

“这是改革开放深化的必然,”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郭茂佳教授在上海自贸区成立时曾接受长江日报采访。他认为,设立上海自贸区“犹如第二次入世”,有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当时改革开放推进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是“要政策还是要制度”,WTO反对的是优惠政策,自贸区的设立、发展,印证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内陆自贸区的起航,则再次确定了制度创新在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中的重要意义。”他说。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这九个字,深入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的几乎每一条道路动脉。临近综合保税交易区和光谷生物城,蓝白相间的自贸区标志性门楼也立了起来。

广东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认为,如果说上海自贸区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那么以湖北为代表的内陆自贸区的成立,则体现了改革开放由沿海向内陆深化的梯次发展。同时,武汉也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坐标。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学平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近40多年的探索,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前两批自贸区都位于沿海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但是,我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差异性大,它们的经验对于内陆地区来说,并不能直接复制推广,因此需要湖北等具有代表性的内陆省份加入试验”。

三大国家战略聚集长江中游

武汉见证国家梯次发展坚定战略

自贸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在武汉隐隐交汇。

深圳大学客座教授解植春认为,国家战略框架中蕴含的丰富战略意义之一,是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新动力,精髓在于开放的力量。

叶学平把自贸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这三大国家战略比作武汉发展的“盾构机”,“如果说‘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打开了东西双向开放通道,那么自贸区的挂牌,则正是从制度创新的深度方面,给湖北、武汉的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三大国家战略从广度和深度上,利好湖北、武汉发展。”

多位受访的知名学者均表示,通过制度创新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发展要素聚集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武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将受益匪浅。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自贸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波也表示,制度创新对武汉尤为重要。“国家对自贸区最大的期待,不仅是贸易自由化,还包括打造一套开放的市场制度体系,可供复制推广。与沿海相比,武汉在外贸方面并不占优势,因此,建设自贸区要以开放促进改革,以制度红利释放经济红利。”他说。

毛艳华认为,武汉具有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发展的优势,“尽管难度大、考验多,武汉片区这一70平方公里的试验田,或许能成为体现中国经济升级的重要样本。”他说。

武汉跻身一线开放窗口

舞动长江带动中部责任重大

年开始筹备、年至今的4年间,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几乎每年发布一份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报告。报告从最初的54页,增加到年报告的73页。增加的每一页后面,都是一项新的探索和尝试。

全程参与湖北自贸试验区方案设计,并曾担任上海自贸试验区研究院秘书长的陈波表示,目前而言武汉处在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期:以往导致武汉对外开放程度低的问题,随着中欧班列快速发展,实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通盘布局而得到解决;随着对外贸易流量的增加,势必又将产生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活动;在港口、经贸基础具备的情况下,对外的观念及管理水平也会相应提升,从而进一步吸引外资到汉,整体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实现对外开放活动的良性循环。

“改革理念、市场开放的落后,是武汉的劣势,也可能是我们的后发优势。武汉非常有希望跳脱传统路径依赖,在自贸试验区红利刺激下顺应产业、企业发展要求,闯出一条新路,并且能够可复制、可推广。”陈波表示。

在已知的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的建设路径中,包括探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等内容。武汉还承担了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重大国家任务,在区域协调发展和转型升级发展上被寄予发挥引领作用、核心作用的厚望。自贸区试验对完成肩负的使命将增添新的动力。

湖北自贸区之路

“湖北自贸区获批挂牌,湖北、武汉已经努力了4个年头。”昨日,武汉市自贸区及先行先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早在年9月上海自贸区获批之前,湖北、武汉就开始了申报自贸区的准备工作。

以“先行先试”促内陆自贸区申报

昨日,翻看湖北自贸区申报大事记,长江日报记者发现,年7月19日,省委常委会第50次会议就作出决议,“积极谋划推进武汉市申报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

当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湖北省、武汉市迅速作出部署,开展自贸区申报及先行先试。

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经市委、市政府部署,分别由市商务局、市政府研究室、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负责组建了自贸区申报和《总体方案》起草两个工作专班。

年2月23日,《建设中国内陆(湖北武汉)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请示(附总体方案)》就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被批转国家商务部研究办理。

东湖高新区成为先行先试“试验田”

省市决策者将先行先试的试验田确定在东湖高新区。

年7月31日,省政府举行学习上海自贸区经验启动先行先试工作新闻发布会,集中发布和启动了第一批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事项。

年9月,东湖高新区通过的“先照后证”改革方案中,项前置审批事项全部改为后置审批,仅保留11项前置审批,改革力度全国领先。

年,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共启动42项工作事项,年启动了66项创新改革事项,到年,共启动项工作事项,形成35项制度性成果。

从武汉自贸区到湖北自贸区

年,商务部研究院相关人士受邀到武汉市进行专题调研时指出,要深刻理解国家建设自贸区的重要意义,要充分认识湖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要找准湖北申报建设内陆自贸区的特色和定位。

当年8月27日,省政府召开自贸区申报工作专题会议,要求将中国内陆(湖北武汉)自由贸易试验区调整为中国(湖北)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由武汉、宜昌、襄阳三个片区构成。两个月后,省政府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请求批准设立中国(湖北)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请示》,恳请国家批准在湖北设立内陆自贸区。

年,湖北自贸区申报进入攻坚阶段。年8月3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新设7个自贸试验区,湖北省自贸区申报成功。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哪好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maoqua.com/zmns/7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