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成效,增加试点
上海自贸试验区自设立一年多来,围绕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业开放和完善政府监管制度等,在体制机制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成效显著,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更大范围推动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去年12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依托现有新区、园区,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3个自贸区,以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内容为主体,结合地方特点,充实新的试点内容。业内专家判断,粤津闽三地自贸区,在投资管理制度上会复制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模式,简化行政审批;在内容上会相对更精炼,更突出区域特点;在离岸金融和跨境人民币业务等金融创新方面,广东甚至可能比上海的改革力度更大。申银万国分析师桂浩明认为:“从推动经济发展来看,自贸区建设可引进更多企业,但其更大的价值是通过区内的实践改善服务,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放权,从而大大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第二批自贸区尘埃落定,第三批自贸区的申报筹备工作已经开启,众多竞争者在希望落空后又重燃希望,努力把成为第三批自贸区作为新目标(见表)。
据了解,目前西安、武汉以及兰州等地竞相申报,积极争取进入第三批自贸区行列。其中,陕西和湖北完成自贸区建设方案并上报国家层面;甘肃立足于西北产业聚集的战略平台,凸显个性,寻求差异化发展,在申报之路上后来居上。
苏州作为距离上海最近的地级市,在未赶上自贸区“第二班车”后,仍不气馁,未停下实施自贸区战略的脚步,一边不放松设立苏州自贸区的申报工作,一边悄然推动自贸区功能在苏州落实。当地官员表示:“苏州仍是中国最具条件率先学习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的城市之一。”
内陆自贸,潜力无穷
“根据我们的研究,如果有第三批自贸区,应会设在内陆。”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日前表示,“全国的自贸区目前已拓展到东部4个,未来内陆自贸区获批的可能性极大。”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勾勒了中国经济发展蓝图,重点突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有分析称,此次入围自贸区的天津恰好属于京津冀,而另两大战略所在区域还没有城市入选自贸区。因此,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西安、新疆,以及在“长江经济带”中游的武汉和上游的重庆、成都都有较大希望,而这些地区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开始布局和谋划工作。
“一带一路”,陕甘疆积极争取
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大棋局,既要谋子更要谋势,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贸区。
陕西省发改委官员表示,该省正在加紧筹备西安自贸区的相关建设工作,目前方案在范围上涵盖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和西安高新区三大板块,“陆港和空港形成互补,加上高新区有像三星电子这样的电子信息项目,所以基础条件好的电子信息产业可以利用铁路货运及空运,更好地将西安自贸区优势显现出来”,陕西省发改委相关人员如是解释。
据了解,西安自贸区建设方案已经上报国家层面,接下来将根据国家部委的意见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完善。目前的定位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向西开放的枢纽,通过自身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与沿线国家进行能源原材料贸易及物流往来等。从上述涵盖范围看,被纳入自贸区范围的三个区域均有综合保税区提供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甘肃省也正酝酿向西打造开放自贸区。甘肃省政府人士表示该省将依托兰州新区为核心区申报自贸区,目前申报方案正在加紧制定,其中武威保税区和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主要作为生产加工基地,打造西北产业聚集的战略平台。
地处西北、位于对中亚贸易前沿的新疆,早在年11月就提出要争取在新疆设立中国—中亚自贸区。新疆社科院专家沈田木合塔尔·阿不都如苏利在《新疆日报》撰文称,新疆具备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设立自贸区的相关条件,可以将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升级为自贸区,通过自贸区更为开放的管理制度、海关政策、金融手段,结合新疆自身优势、产业特点、独特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潜力,发挥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中的作用。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曾到霍尔果斯考察,他对霍尔果斯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肖金成表示,霍尔果斯位于亚欧大陆桥中国最西端,是中国西部最大的陆路口岸,直通哈萨克斯坦,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长江经济带”,巴蜀鄂竞逐
“长江经济带”也是中国目前力推的一大跨区域发展战略。地处“长江经济带”中上游的重庆、武汉及成都也在竞逐第三批自贸区。
重庆的申报工作几乎是与广东和天津同步进行的。据媒体报道,去年2月,重庆就已经敲定了自贸区整体方案。方案涉及自贸区的数个区域载体、区域与口岸结合方式、产业定位、需要申请的制度创新、政策支持等。
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勇分析,重庆的水港、铁路港、空港都是一类港口,这几年重庆运营的渝新欧铁路是中西部首屈一指的,货运量在诸多渝新欧铁路中遥遥领先。此外,重庆还有三大保税区,大量的货物在保税区集结后,可通过渝新欧铁路进入欧洲市场,而欧洲市场回程货物也可以在这里集结。
作为西部第一经济大省四川的省会,成都也在争取。去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四川多位官员曾对外表示,四川省和成都市有关方面正在努力争取成都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自贸区。
位于“长江经济带”中游的武汉也在积极争取第三批自贸区的名额。湖北省发改委官员称,武汉市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整合东湖综合保税区、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武汉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阳逻港,形成湖北特色的自贸区。目前建设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不仅是沿海,内陆也会对外开放。”李勇认为,如果下一轮自贸区再扩围,肯定不止一个,因此不光是重庆,包括成都、西安和武汉等中西部主要城市都有较大希望。
明确定位,个性创新
目前,中国沿海的四大自贸区皆有明确的功能定位——上海作为当代国际化大都市,侧重金融自由贸易;广东自贸区毗邻港澳,优势互补;天津作为北方唯一的自贸区,以金融租赁业务为特色,承担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自贸试验区战略的双重任务;福建自贸区则突出对台经贸交流,旨在深化海峡两岸经济合作。
然而,内陆自贸区与沿海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寻求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创造出区域性的特色经验,这对全国也有一定影响。也就是说,中西部若设立内陆自贸区,在复制推广沿海自贸区经验的基础上,更需要明确自身定位。
“我们致力于在西安建能源金融贸易中心,为能源交易服务,而非像上海那样建设国际金融交易项目,我们的金融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的。”陕西省社科院区域发展咨询中心主任张宝通说,“过去我们拿茶叶、瓷器换胡椒、胡桃、胡萝卜等农牧产品,现在拿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换能源原材料,这是其他自贸区做不到的,这就是西安自贸区的特色,是立足于能源原材料的自贸区。”
在这场硝烟弥漫的内陆自贸区争夺战中,重庆打出“内陆开放高地”的战略牌:以自贸区的落地作为充实其内陆开放高地的实质内容。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年的一次公开讲话中就表示:“大家同样在做自贸区,但定义内涵是不同的。”去年2月,重庆就已敲定整体方案,涉及自贸区的数个区域载体、区域与口岸结合方式、产业定位、需要申请的制度创新、政策支持等。
然而,对于第三批自贸区猜想热,肖金成直言:“我的预测是没有第三批自贸区,建议成熟一个批准一个。”他更强调自贸区的基础性条件,自贸区的境内关外毕竟是沿海、机场的一些地方才有的条件,有国际机场才有基础条件。并且,自贸区不同于过去的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不同于单纯的贸易和工业,自贸区实际上需要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利率自由化和市场自由化的国际视野。与此同时,自贸区申请热更多源自地方的自我造势,目前为止中央还没有作出任何明确表态。但不可忽略的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在未来的中国经济中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国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付新平认为,“长江经济带”上游可以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下游又有沿海发达地区,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以及沿海的经济带的串联,形成新型的“带状经济”,突破传统思维,非常有希望盘活中国经济的大棋局。
综上所述,处在两大战略所在区域的中西部城市,自然会发挥强大的支点作用。付新平认为,如果第三批自贸区推出,重庆、成都、西安这三座城市最有可能成为赢家。因为这座城市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为扎实,地理位置占有优势,能够把新的信息、技术迅速向周边传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