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熙《浦江夜色》水彩纸本47.0×63cm
提起水彩画,你会想起什么?
如果说油画是浑厚的交响乐,那么水彩画就好比富有迷人魅力的轻音乐,它轻快、优雅同时色彩绚丽,水色交融、挥洒淋漓的艺术语言,给人以独特美感和艺术享受。
日渐消失的水彩画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的水彩画起源于开埠之时的上海,那时的上海正值社会转型期,多种文明和艺术样式交汇于上海。
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会在上海开办土山湾画馆,传授水彩画,使得水彩画在上海向全国快速发展。
在早期,上海曾出现数量众多的水彩画大家,早一代水彩画界有徐永清、李詠森、张充仁等名家,六十年代后,潘思同、张眉荪、樊明体、雷雨、哈定等水彩画家名噪一时,为后学者视为学术之典范,推动了当代水彩画坛的繁荣和发展。
▲年上海著名画家合影于龙华苗圃,
合影者为周碧初、黄幻吾、刘海粟、
沈柔坚、吕蒙、关良、李詠森、
吴振珠、夏伊乔(刘海粟夫人)、邱受成、
梁洪涛、项宪文、邵克萍、瞿谷量、潘思同
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水彩画面临沉没奔溃绝境;七十年代后期,随着政治形势变好,美术开始复苏,徐汇区文化馆率先于年举办《水彩画展》,集刘海粟、朱屺瞻、关良、李詠森、樊明体、潘思同诸家及后起之秀作品于一堂。震动水彩画坛,为水彩画的重建雄风首发信号。
▲水彩研究会会刊
年在李詠森先生倡导下成立上海水彩画研究会,李先生任会长。刚成立时,规模不大,仅十位会员。
上海水彩画研究会作为当时上海唯一有声望的水彩画家群体,宗旨是:以画会友,通过学术活动,调动上海当代有成就的水彩画家创作潜力,以振兴上海水彩画在全国威望为己任。
上海水彩画研究会吸收会员要求甚严,长期强调具备美术家协会会员资格、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和知名度者才能入会,为此历届会员保持在四十位左右。
后来,随着国家开放形势,在严德泰会长任期内,吸收会员时在操作上较为宽松,发展会员唯才是举,暂时还没入美术家协会者,只要具有相当水平,也吸收入会,迄今会员数已逾六十(不包括十余位出境会员)。
目前,李詠森、樊明体、钱延康、韩尚义诸先生,均让贤离位,退居艺术顾问一线。遗憾的是,上海水彩画研究会已经日渐淡出公众视野,水彩画在今天被视为一个小画种也日渐式微。
▲泓盛空间“20世纪名家艺术系列特展:
李詠森·冉熙·樊明体·沈绍伦·王碧梧·陆敏荪”
再现昔日上海图景
年,赵涌集团——泓盛空间与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再度合作,以学术化、项目化为目标,根据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再度挖掘20世纪中国近现代艺术资源,推出特别展览“20世纪名家艺术系列特展——李詠森·冉熙·樊明体·沈绍伦·王碧梧·陆敏荪”。
约幅前辈艺术家的经典水彩油画佳作集体亮相于泓盛空间。这些作品集结了前辈艺术家们的毕生精华,来源有序,资料齐全,精彩纷呈。
水彩画用水作为调色的媒介,通过“水”和“色”的相互作用,使画面具有清淡、透明、轻快、流畅和润泽等特点,能获得特殊韵味的效果。
然而李詠森、冉熙、樊明体、沈绍伦、王碧梧、陆敏荪这六位艺术家的水彩画各有特点。
在他们的笔下,不仅再现的是昔日上海图景,也串联起一份对于老上海的记忆。
▲李詠森《上海中山公园樱花》
水彩纸本年代36.3×26.1cm
▲李詠森《工厂工地上海上钢一厂》
水彩纸本38×58cm
▲李詠森《上钢一厂后门》
水彩纸本年代29×38cm
中国水彩画界老前辈的李詠森习惯于留空填色,一次到位,避免形体之间颜色的接触碰撞,在执着于素描关系时,努力提高色彩的效果。
▲李詠森《八仙绣花》
水彩纸本27.9×40.5cm
▲李詠森《白牡丹》
水彩纸本年33.3×50cm
他的水彩画萧疏简淡,有如桃花图,属于逸品。
▲冉熙《复兴中路》
水彩纸本年45×61cm
▲冉熙《黄浦公园》
水彩纸本年39×54cm
知名水彩画家冉熙其水彩用笔简捷、长于湿画,水分掌握得恰到好处,深谙传统水墨和现代水彩的笔色妙处。
▲冉熙《码头朝晖》
水彩纸本70年代38.5×53.6cm
▲冉熙《苏州河停泊》
水彩纸本50年代26.5×37.5cm
▲冉熙《外滩情人墙》
水彩纸本50年代26.5×37.5cm
▲冉熙《早晨的国际饭店》
水彩纸本年27.0×35.5cm
所画作品多表现以上海城市为主体,融于阴晴雨雾四时气氛的都市景观,如外滩远眺,码头海滩,郊区古镇,浦江苏河,公园街道,以及南京路等。
▲樊明体《外滩黄浦江畔》
水彩纸本年33.7×.5cm
▲樊明体《外滩苏州河畔》
水彩纸本年33.5×.5cm
樊明体参加过年京沪座谈会,也是上海的代表。樊明体在座谈会上的发言,谈及水彩画借鉴山水画的创作方法,他说,“水彩画可以学习中国画山水画家,广游山水,记录游踪而后组织画面的方法。”
▲樊明体《桂林山水》
水彩纸本年49.5×71cm
他还说,“水彩画可以表现的题材很广,风景画居多是因为画家们对大自然的感受极深,另外也是人物刻画比较困难。如果认为油画是交响乐,那么水彩画接近轻音乐,是小夜曲,是散文诗。若可以这样比,水彩画表现什么题材比较合适,就不成问题了。”他的话反映了当时水彩画崛起和风景画受欢迎的原因。
▲樊明体《梯田美景》
水彩纸本年48.1×61.1cm
其代表作《外滩气象台》属地标性作品,知名度很高。樊明体熟悉干、湿、刮、擦、洗等技法,卓越的造型能力使他处理点景人物时得心应手,个个点到即活、栩栩如生,在捕捉鸟瞰场面的大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沈绍伦是上世纪50、60年代水彩画界崭露头角的年轻人,其水彩画具速写性质,用笔潇洒,看似随意又很精确,人物速写和点景人物都画得生动活泼,如外滩鸟瞰一图,此画细看很抽象,只有笔色线面,但远看却是俯瞰外滩的生动印象。
▲沈绍伦《江边早晨》
水彩纸本26.7×38.5cm
▲沈绍伦《十字街口》
水彩纸本44×53.3cm
▲沈绍伦《娃娃们》
水彩纸本16.5×21.5cm
▲沈绍伦《游泳》
水彩纸本18×25,8cm
他擅长捕捉瞬息万变的环境气氛,使画面气韵生动。
▲王碧梧《紫薇花》
水彩纸本年45×64.6cm
王碧梧的水彩画擅写花卉和静物的精神,其画构图稳妥,笔致潇洒、精气神十足。
▲王碧梧《苏州虎丘》
水彩纸本年28.5×35.5cm
她也擅长风景写生,造型结构一丝不苟,画风典雅庄重。
▲陆敏荪《小红楼》
油彩画布45×59.2cm
经颜文梁推荐,陆敏荪与夫人王碧梧一起任教于安徽省艺校,与前辈名家,水彩、粉画画家、时装设计师方雪鹄同事。陆敏荪的油画风景有水彩画流畅明快的特色。
▲泓盛空间“20世纪名家艺术系列特展:
李詠森·冉熙·樊明体·沈绍伦·王碧梧·陆敏荪”
满是历史感老水彩市场前景几何?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潘耀昌撰文指出,在新中国,上世纪50、60年代,水彩画迎来第一个高潮。通过印刷传播的年画和宣传画成为水彩画(尤其是水粉画)的创作目标。在综合性大型美展中,也展出了一些非主题性倾向的小幅水彩画,这类审美趣味较高的作品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也赢得了批评家和媒体的好评。
当时的舆论和政策给予这种水彩画以鼓励,豁免其沉重的使命,使之享受到宽容的待遇、独立的地位,冠之以“无标题”、“轻音乐”的美名,因为这种水彩画虽然没有描绘重大题材,但却以其独特的趣味给人美的享受。
水彩画的独立地位和审美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难怪许多从事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以及工艺美术,乃至建筑专业的师生,都爱画水彩,参与水彩的独立创作,这种爱好甚至保持到今天。当他们在水彩纸的方寸之间随意挥洒、探讨形式问题的时候,内心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和愉悦。
可以说,水彩画是艺术家自由的一种表达方式。
▲泓盛空间“20世纪名家艺术系列特展:
李詠森·冉熙·樊明体·沈绍伦·王碧梧·陆敏荪”
▲泓盛空间“20世纪名家艺术系列特展:
李詠森·冉熙·樊明体·沈绍伦·王碧梧·陆敏荪”
文章系转载,如对版权有疑问,请后台联系
想了解更多有趣内容请加北京最权威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有哪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