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自贸区更多地定位在制度创新上,因而四大贸易区的制度创新能力将是长期发展的关键,而“事后监管”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将是真正的挑战。四大贸易区是“开放促进改革”的重大战略布局。
钟春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随着3月25日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区的总体方案通过,自由贸易区的顶层设计基本成型,加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扩区,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大自由贸易区的整体格局。
在整体规划上,自贸区的战略布局已经呈现:两个直辖市(上海、天津),两个早期的经济特区实验省份(广东、福建),覆盖中国三大的经济区域——长江经济带、珠三角经济区、及目前正逐步形成的京津冀一体区。
在短期内,自由贸易区试验更多地会转向如何通过开放促进改革的机制创新探索,短期内扩容的空间有限。
自贸区布局的战略考量
四大自贸区的发展重点也越来越清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立足长江经济带,将更多地定位于金融业的发展;而天津自由贸易区配合“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侧重制造业的发展及对外开放,力图辐射整个北方地区;而广东自贸区,则立足珠三角,对香港和澳门地区,力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和开放;福建自贸区,侧重发挥对台优势,同时配合“一带一路”,力图在贸易等层面有所突破。
首先,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因而选择上海作为第一个自由贸易区,自然有着对悠久的历史传统的考虑,而如何才能恢复“大上海”的历史辉煌地位才是值得期待的。回头看,上海自贸区,经过一年多的试验,取得了部分的进展,在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等积累了一些可复制的经验,而负面清单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事后监管仍然有很大的空间。而上海自贸区扩区,则能将一些成功的做法直接在更大的区域范围采用。
其次,天津,作为直辖市,比邻首都,地位重要。在历史上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通过天津自贸区试验,力图对整个北方经济发挥辐射作用,对于传统的东北经济区发挥引领作用。在近期,则被期望能对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发挥作用。
广东,一直是改革的前沿阵地,在制度创新层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深圳一度被视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自然被寄予厚望。作为偏离政治中心的广东,有可能在制度创新上发挥先行者角色,而目前,也面临着优惠政策越来越少的局面,如何进一步开创新的局面一直是决策层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