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年以来,保制造业,脱虚向实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之风。杭州、青岛、济南等城市已经表态,要提高第二产业(广义制造业)的占比。可见,做强做大制造业已经成为了自上而下追求的目标。
目前中部六大省会中,综合实力最强的是武汉,这毫无争议,其后依次为长沙、郑州、合肥、南昌、太原。
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从上图可以看到,制造业最强的也是武汉。长沙的GDP虽然略高于郑州,但广义制造业实力略低于郑州。
以第二产业数据来看,武汉为第一梯队,郑州、长沙为第二梯队。
叠加第一部分提到的长江中游城市圈和中原城市群来看,中部崛起文件下发,武汉、郑州和长沙当时引领中部崛起的担当,也是利好的最大享受者。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管理层为何此时要提出中部崛起。
这个答案在3月底召开的重要会议上已经给出答案: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产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很大,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
其中那句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非常关键,正是问题的答案。也即,让中部崛起,符合中国发展的全局战略。
改革开放四十年,沿海地区成为利好最大享受者,目前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省都在沿海。财富与优质产业更是集中在沿海。
沿海发达,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南北差距、东西差距会越来越大,不利于全局发展,也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有冲突。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以前我们一致发展对外经济,而忽略了自己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在贸易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扩大对外出口,同时也要扩大内需。
换句话说,过去我们是用外贸一条腿在走路,现在我们要外贸和内需两条腿并行。
加快以内循环为主体,就是要发展内陆市场,也即陆权当兴。
这种背景下,成渝城市群首先被作为战略储备而受到重视。过去几年,除了粤港澳、长三角,成渝地区应该是获得政策利好最多的地区。
在利好带动下,如今的成渝虽然与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勉强可以与前三者构成四足鼎立之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即将出炉,规划出炉之后,成渝地区的经济未来还将获得实质性提升。
在东南西北四大顶级城市圈包围中,中部地区依然成了塌陷地。虽然中部地区的面积、人口都不弱,但经济实力严重不足。
塌陷的中部,不利于内循环战略的推进,也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践行。
03
为了更好地执行内循环战略,为了平衡各地发展,为了共同富裕的目标,中部崛起势在必行。
本号预计,接下来会有各种利好政策给到中部,全力支持中部城市发展。
事实上,进入年,武汉已经获得了一个大利好,成为了碳交易结算中心落户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好,因为国家已经向全世界承诺,要在年实现碳达峰,年实现碳中和。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设立了环境交易所,交易所放在了上海,而相关的登记结算中心则放在了武汉。这意味着,武汉与上海共享这个利好。在利好支持下,武汉复苏动力会更强。
此外,在前不久住建部和工信部批复确定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名单中,武汉和长沙已经成为第一批试点城市。
郑州、合肥、太原的市区扩容计划也可能会很快批复。
郑州在“十四五”要加快撤县设区步伐,优先完成中牟、荥阳、新郑的撤县(市)改区,加快推进新密组团、登封组团、巩义组团建设,尽快实现全域城区化。
合肥提出要推动肥东、肥西、长丰与市区一体化发展,谋划推进县改区。
太原提出实质性推动阳曲、清徐撤县设区。
此外,江西的自贸区申请,可能会在“十四五”期间内批复,武汉的长江新区也可能会被批复为国家级新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