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提速效应出乎意料海关总署副署长

文‖自贸区邮报研究员是冬冬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自贸试验区)的建设,离不开中央部委的支持。

近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和国家工商总局等部委负责人在接受自贸区邮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央部委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复制推广为基本要求,继续全力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探索改革,并把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国。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被各部委置于首位

在国务院关于自贸试验区的总体方案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被置于首位。在各部委对自贸试验区的支持中,简政放权亦被放在关键位置。

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说,自贸试验区在市场准入方面有重大改革。对外商投资在负面清单以外的,不用审批而采取备案的方式。清单内需要审批的,商务部也促成审批权下放到省级。此外,对于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也采用了备案的方式。“制度建设方面与WTO制度相符合,做到上海制度与世贸规则接轨。”

海关总署副署长孙毅彪表示,自贸试验区成立一年来,海关共推出23项监管服务新政。

“凡市场能调节、社会能管理、行业能自律、企业能自主的,就要有序地‘放’。”海关总署署长于广洲举例说,自贸试验区从账册备案到核销的企业操作环节由34项减为10项,减少了70.6%。此外,取消了报关企业注册登记等7项行政许可;将预归类等5项事权让渡给市场。

“工商部门对自贸区的支持涉及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优化企业设立流程,以及转变市场主体监管方式等三个方面,共计9条具体措施。”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刘玉亭说,这些措施进一步放松对市场主体准入的管制,降低了准入门槛,优化了营商环境。

改革效应:让企业评价、以秒来计算

相关部委负责人表示,自贸试验区已推出的改革措施是否有效,要让“市场检验、企业评价、社会认可”。

统计显示,自贸试验区实施负面清单制度后,外商投资热情迸发,新设企业数量同比增加约10倍。截至今年8月底,自贸试验区新设外资企业户,落户在自贸试验区的外资项目数量达到上海全市的四成。

“从企业反馈看,自贸区改革成效明显。”孙毅彪说。

海关的23项改革措施中有14项在今年上半年就已率先推出,例如“先进区,后报关”和“智能化卡口”等。据孙毅彪介绍,“先进区后报关”让企业物流时间节省了2-3天,成本下降了10%,而智能化卡口新政的推出更是大幅缩短了卡口等待时间,“必须提高时间,不然要排长队。之前是要6分钟,半年前减少到了45秒,现在大概5秒就可以了。”

“这个提速效应出乎意料,一开始我都以为是报错了。”孙毅彪感慨。

速度不仅体现在通关上。另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1-8月,自贸试验区累计进出口亿元人民币(占上海市进出口总值的27%),同比(比上年同期)增长9.2%,较同期上海市进出口总体增速快了4.6个百分点。

工商制度创新方面,刘玉亭用“卓有成效”四字来形容。

据介绍,在自贸试验区,内资企业及属于负面清单外的外商投资企业,可在4个工作日内一并领取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证照。

“从自贸试验区企业登记发展等各方面的信息来看,各类市场主体的投资热情被激发。”刘玉亭告诉记者,通过放宽准入,今年以来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约1.2万户,超过原上海综合保税区过去20年的企业存量。借鉴国际通行规则,自贸试验区将12种类型的企业营业执照统一成1种样式,既体现了不同类型企业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也为自贸试验区率先实现登记发照全程电子化创造了条件。

此外,自贸试验区还率先将外商投资广告企业项目审批改为备案制,截至今年8月,自贸试验区新设外商投资广告企业新增33户,占上海市全市同期新设增量的66%。

“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竞争行为、交流合作共赢,都是以主体准入为前提和基础的。”刘玉亭说,没有登记注册的便利化,没有新设立企业的大量涌现,市场的竞争不会充分,也不可能有序。

改革方向: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体系

新华社评价,自贸试验区的改革,无一例外体现了政府从“重审批、轻监管”向“宽准入、严监管”的转变。如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成为各部委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王受文指出,外商投资企业进来要符合中国法律,要有序竞争,这样才会对经济有好处,“所以,要建立好与负面清单对应的事中、事后的监管工作。在监管方面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政府的有形的手发挥作用;在准入方面、开放方面,要让市场发挥作用。”

目前,商务部正配合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共享平台和相关执法体系建设,协助制定针对外资的事中、事后的管理办法。比如,商务部把全国外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与自贸试验区信息平台对接,有助于对准入后的外资企业进行跟踪和管理。自贸试验区租赁业开放后,商务部又协助制定融资租赁业管理办法。

孙毅彪告诉记者,改革的同时要加强风险防控,“放得开也要管得住”。自贸试验区改革后,很多业务量呈两位数增长,而海关人员不可能同比例增加。为配合监管重心下沉,自贸区海关实施“瘦上强下”的机构改革,将领导机构、职能部门和一线人员数量按5%:20%:75%比例进行配置。

刘玉亭说,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是放宽市场准入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紧迫性凸显,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的“严管”制度体系尚未建立,社会共治环境有待加快形成;二是工商部门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协同管理方式需要创新突破。这些问题,都将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可复制可推广,“让苗圃变森林”

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脚步并未停止,最终的目标是复制推广。

孙毅彪说,海关还要继续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改革还要继续往下推,“自贸区改革这一年,体现了中国特色。”

在孙毅彪看来,自贸试验区从五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首先是体现了坚守本根,依法行政,为国把关;第二,从国情上讲,尊重实际,简政节约,管放结合;第三是功能上的深化拓展,“上海涉及到了商事改革、总部经济等,这些在国外是没有的”;第四是管理模式上,与西方相比,同中有异,通关管理模式等都具有中国特色;第五是在发展上探求新路,“上海自贸区就是探新路,并且还要让苗圃变森林,可复制可推广。”

刘玉亭则表示,除了国务院已经明确的“先照后证”事项外,工商总局还在征求了相关审批部门的意见后,形成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先照后证改革事项目录》(21项),将在条件成熟时在自贸试验区内率先实行。

对于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的项目审批改为备案制,刘玉亭说,实施情况良好,将在此基础上加强调研,适时扩大该措施的试点区域,进一步简化程序,“在上海复制推广外商投资广告企业项目备案制,并力争逐步复制推广至全国”。

此外,刘玉亭透露,下一步将继续优化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将“一口受理”的使用范围拓展至企业变更登记,并逐步向上海市复制推广。同时,将完善外资审批备案与登记流程的衔接工作。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自贸区改革先行先试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工商注册登记便利化,要全程电子化,和电子营业执照运营,开放企业名库,取消企业注册名称预先核准。还有,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的推出机制等。”刘玉亭表示,要继续在自贸试验区率先探索。

改革没有止境,不止一个部委表示要在一年的基础上评估总结。

孙毅彪说,海关总署正在一年的实践基础上做评估,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可以改进的,“改革一要尊重市场,二要听企业需求。要依照市场规律,按照企业需求考虑,我来改。”

孙毅彪还提到,计算机系统、科技化的改革“任务很重”。

王受文表示,虽然自贸试验区很小,但一些高档商品的维修业务还是可以扩大。

更多自贸区新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maoqua.com/zmtj/78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