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1日,天津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作为北方第一个自贸试验区。截至目前,90项改革任务、项制度创新举措基本完成,累计新增市场主体4.5万户,是自贸试验区设立前的2倍,注册资本超过1.6万亿元。年,三个片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增长11.4%;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增长12.1%;外贸进出口总额亿元,增长32.8%,在全市1%的面积上,创造了全市12%的地区生产总值、10%的一般预算收入、四分之一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和三分之一的外贸进出口额。天津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总体达到预期目标。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进一步深化中国(天津)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这是未来两年进一步深化天津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件,全篇共字,分为五个部分。根据工作需要,天津自贸试验区将《深改方案》分解为3大类16小类共项改革任务,其中“放管服”改革方面25项,投资贸易方面48项,金融方面22项,航运口岸方面15项,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18项。
下一步:成为京津冀示范区下一步,天津自贸试验区将加快推动各项改革任务尽快落地实施,让中央精神尽快在天津落地生根,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试点经验,充分发挥国家制度创新“试验田”的作用;同时,着力做好《深改方案》政策解读和专题培训,让市场主体和老百姓享受到更多自贸红利。
为京津冀地区构建功能完善的跨境投融资平台。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租赁企业利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支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租赁和保理项目开展跨境融资;面向国内外试点发行京、津、冀地方政府债券;适时引进港澳及境外合格投资者参与区域股权市场投资交易;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主权财富基金和投资者投资境内人民币资产,服务京津冀区域企业和投资人,提升自贸试验区对京津冀区域跨境投融资服务功能。
为京津冀地区打造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综合服务平台。依托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平台优势,面向全球聚集各类资源要素,进一步扩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设立京津冀跨国并购基金,支持京津冀地区能源、钢铁、对外承包工程等企业通过自贸试验区平台“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建设“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为京津冀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备案、跨境金融、会计审计等综合服务。打造国家海外工程出口基地,更好发挥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的作用。
为京津冀地区构建国际贸易和物流服务大通道。充分发挥天津港口作为北京和雄安新区出海口的门户作用,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高标准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进一步完善“无水港”功能,开展口岸通关流程和物流流程综合优化改革试点,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口岸通关环境,推动天津口岸成为服务京津冀地区货物、产品、人员、技术大进大出的绿色通道。
中心商务片区中心商务片区将结合国家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的总体部署,按照《进一步深化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要求,着力强化依托自贸功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探索“自贸区+开发区”协同发展模式,为自贸区创新拓展新空间,为开发区发展注入新动力。
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天津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和鲜明特色。中心商务片区将依托自身区位、产业、功能、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推进区域金融服务和监管一体化、要素资源配置一体化,大力探索京津冀产业转移协同、贸易便利化协同、创新驱动发展协同、监管协同、技术发展协同的新机制;同时主动对接雄安新区开发建设,为雄安新区对接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提供平台和通道。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高水平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服务中心,为国内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对外贸易、跨境并购投资、海外工程承包等业务提供完善的环境和保障服务;发挥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优势,创新贸易模式,优化货物、服务贸易流程,打造国际经贸合作的大通道。
促进实体经济升级发展金融资源只有与实体经济发展紧密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益。经过三年的发展,中心商务片区在金融企业、资金资本聚集和金融服务平台、金融创新能力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优势,未来我们重点要进一步加强产融合作平台建设,探索以产业链金融为主体的产融合作模式,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包括风险投资、供应链融资、设备租赁、并购融资、跨境资金配置等在内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特别要围绕汽车、装备、大健康、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根据其不同的产业特点和融资需求,量身设计系统化的金融支持体系,营造便利化的融资环境,从而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嵌入强劲的金融“助推器”。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根”和“魂”,中心商务片区将大力贯彻落实《深改方案》的各项部署,敢于担当、用于作为,全面对标国际高标准,打造准入便利、服务高效、风险可控的营商环境,实现“放得开、管得住”。着力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探索金融、建筑、专业服务、文化艺术等领域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新机制。开展类金融机构差别化准入试点,对股东背景良好,风险覆盖能力强、商业模式严谨的低风险企业试点开辟准入绿色通道。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健全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风险控制能力。研究建立土地按不同功能用途混合利用新机制,制定产业用地弹性年期供应制度,完善低效产业用地退出机制;落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做实“一口受理”、“两验终验”,“函证结合”、“容缺后补”等新举措,大幅压缩审批时间,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效率。中心商务片区将结合国家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的总体部署,按照《进一步深化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要求,着力强化依托自贸功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探索“自贸区+开发区”协同发展模式,为自贸区创新拓展新空间,为开发区发展注入新动力。
天津机场片区在《深改方案》项任务中,机场片区作为牵头单位的有4项,作为配合单位的21项,涉及跨境电商、平行进口汽车和医药等多个领域。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积极、全面和深入落实深改方案,有序推进跨境电商、航空维修、医疗健康和平行进口汽车贸易等优势产业的创新发展上。
积极争取航空维修产业扩大开放进一步申请在外资干线飞机维修领域,争取外资控股试点;在支线和通用飞机维修领域,争取外商独资试点。支持航空维修企业紧急申报航材出区,航材备件分送集报政策覆盖非工作时间,满足航空维修企业紧急维修业务需要。支持航空维修企业携带自用保税工具临时出区。进一步挖掘飞机维修企业实际需求,协调海关、外管等部门合理优化手续,吸引更多企业聚集。吸引外资企业到我区从事6吨级9座以下通用飞机设计、制造与维修和3吨级及以上民用直升机设计与制造业务。
推动跨境电商试点工作取得更大突破努力推进跨境电商“先理货后报关”试点,简化商品备案手续。加大对出口支持力度,加强与俄罗斯等一带一路国家的跨境业务交流合作,积极培树本土企业拓展业务。进一步缩短通关时限,以海关全国通关一体化及检验检疫并入海关为契机,用好用足相关政策,推动京东、唯品会和菜鸟等企业单量翻倍,积极打造龙头电商跨境贸易北方中心。通过收购、并购、转让和改造等方式,加快整合区域仓储资源,为更多好项目、大项目入区发展提供空间。
进一步做大做强平行进口汽车业务积极促进平行进口汽车交易场所升级,以平台引领发展,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经营成本,吸引更多经销商在此聚集。在汽车进口、保税仓储、汽车销售、质量三包和展示展销等方面出台更多支持措施,助力企业经营提质增效;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优质购车环境和良好购车体验。推动整备中心尽快投入运行,更好满足企业和客户需要。积极促进银企合作,努力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产业的有机融合,为业态的不断创新、衍生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在天津空港口岸开展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建设试点工作。
有序推进医疗健康产业园建设以单个进口药品为突破口,厘清进口药品从审批到通关的整个流程。推动海医院设立进口药品保税库。争取《医疗健康服务贸易区初步方案》涉及的其它相关事项早日启动。探索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试点,引进国外已上市药品在可控范围内施用。开展“药品研发机构参与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试点。推进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管理试点工作。支持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争取到年,取得大宗化学品生物制造、重大疾病智能治疗、重要农产品绿色合成、环境检测与治理等一批颠覆性技术突破,孵化培育一批科技企业,形成3~5个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带动产业规模超万亿。
积极推进海空两港协调发展进一步发挥海港保税区的政策、功能和区位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欧大陆桥开发,大力发展海铁海空和海铁陆联运,积极推进国际物流业发展。积极推进海港保税区非保税业务向临港区域转移,为海港保税区国际物流业发展争取更大空间。积极争取和推动临港区域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申报工作,结合临港区域码头资源优势,为全面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创造条件。推动海关和检验检疫等部门,将成熟的自贸创新政策复制到临港区域;将海港保税区的成功经验,向空港区域完美复制。在机场片区有条件的区域,积极探索开展电子围网监管模式,加快落实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政策。
发挥城市功能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发挥空港经济区现代化新城区优势,积极吸引外资演出经纪机构落户;引进国外知名的演艺团体,在京津冀区域开展演出和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着力构建与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相适应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重点吸引建筑设计、工业设计、航空设计研发、文化品拍卖存储展示交易等项目,会计师、律师、服务外包等行业入区发展。争取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向技术贸易、服务外包、维修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拓展,进一步促进我区飞机维修、国际保理和离岸银行等特色服务业发展。
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证照分离”、“多证合一”,“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等方面的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探索推进“风险分级监管+双随机”模式,提高监管效率。全面梳理、分类处理各类涉企证照事项,大幅度取消、调整和整合企业注册的前后置审批事项。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建设“网上审批大厅”,推进实体政务大厅服务向计算机终端、自助服务终端、移动客户终端等延伸,做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
天津港东疆片区打造国际领先行政审批改革先行区结合《深改方案》中提出的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和服务标准化、深入推进“证照分离”“一址多证”“一码贯通”等试点内容,对标国际高标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行政审批职能与流程优化,打造更加优良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深化口岸监管模式创新结合东疆实际,围绕建设高水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通过实施货物分类监管、创新海关税款担保模式等贸易综合监管模式创新,进一步提升国际航运和口岸服务功能,不断深化口岸监管和通关便利化改革,建设国际一流口岸。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围绕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建设,结合《深改方案》中提出率先开展租赁产业配套的外汇制度创新、探索融资租赁企业税前扣除政策等政策内容,在离岸租赁和出口租赁等细分领域持续发力,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租赁业发展生态体系,继续发挥在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
结合口岸产业特点和区域优势,按照《深改方案》要求,以更大的力度培育贸易新业态。全力打造汽车平行进口全产业服务链,继续巩固东疆汽车平行进口业务全国领先地位;建成中国北方最重要的跨境电商海港基地;创新大宗商品贸易业务模式,为北方大宗商品交易和区域定价中心建设夯实基础;争取邮轮配送、国际中转集拼、保税维修、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等创新业务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
快报记者:李文博
新媒体编辑:程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