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药物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02/6205113.html
5月27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有关专家学者,围绕“服务新发展格局、走在现代化前列”的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郑栅洁出席此次论坛。
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
袁家军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长三角一体化跑出了高质量发展加速度。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战略定位、新使命和重点工作,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龙头带动、各扬所长,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牢高质量之基、激活竞争力之源、走好现代化之路。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先行,建设现代化杭州湾、美丽大花园、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区和开放、湾区、美丽三大通道,加快把海洋和山区打造成为新增长极;率先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科技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科创最优生态;率先推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全力推进数字化改革,深化自贸区联动发展,打造国际一流强港、全球物流枢纽;率先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抓好污染防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探索绿色发展新机制;率先推动共同富裕,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共建共享文明和谐美丽家园。
浙江日报推出《风起金南翼遇见大未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看“浙”里》特刊,其中详细介绍了余杭区、临平区、钱塘区和萧山区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的先进经验。
现将相关内容摘选如下:
余杭区:提升综合能级服务发展大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是余杭区展示自身的舞台,亦是余杭区更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余杭区将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能级,更好地融入发展大局、贡献更多余杭力量。
形成双向联动,“接沪融长”持续提速。在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互动中,余杭区逐渐形成双向联动的格局——既承接上海等中心城市的创新溢出、产业溢出,也向外输出创新模式。梦想小镇正是余杭区双向联动的一个典型。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揭牌的梦想小镇沪杭创新中心,承接上海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位于安徽合肥的合杭梦想小镇,充分打通项目异地孵化落地渠道,推动合杭人才交流、产业互补、协同发展。
提升综合能级,打造“三高地一基地”。余杭区聚集了大批名校名院名企创新资源,如拥有之江、良渚、湖畔3个浙江省实验室等。源于这些资源优势,余杭区正大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打造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全球生物医药研发高地、全球未来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全球科技企业和顶尖人才创新研发总部基地“三高地一基地”。
凝聚发展合力,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位于余杭区核心的杭州西站枢纽,目前正紧张建设,预计杭州亚运会前投入使用。浙大一院总部已落户余杭区并营业,为杭州城西地区市民在家门口就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聚焦创新人才、资本、生态和政策的“翱翔计划”,为更多的人才和企业提供一片筑梦、追梦、圆梦的沃土。
临平区:来“活力城区”赴“智造之旅”
今年4月,杭州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新的临平区诞生。锚定“融沪桥头堡、未来智造城、品质新城区”定位,临平区正大步前进。
实业主导智造先行,产业基础深厚。临平区培育了老板电器、春风动力、贝达药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导的特色优势产业。目前,临平区共有规上工业企业家;上市企业达17家,另有3家企业已过会。临平区引进落地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研究院、中国服装科创研究院等创新载体,推动产学研合作,以创新赋能制造业。
区位突出交通畅达,营商环境优越。沪杭高铁、沪昆铁路、沪杭高速等多条快速通道,以及大运河、运河二通道(在建)等独一无二的航运资源,让临平区畅通地连接长三角各大城市。去年,临平区开通始发至上海虹桥站高铁,全程只需1小时,成为不少“沪杭”双城生活创新创业者的第一选择。未来,规划中的沪乍杭高铁、沪杭超级高铁、高铁临平北站等,将进一步提升临平的交通能级。
创新联动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广阔。位于上海松江区的长三角G60浙江科创基地,即将整体开园。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一块“飞地”,将打造成开发区在上海的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中心。临平新城则开始打造长三角企业创新研发总部基地,以迎宾路为轴协同发展“一主一副”两大中心。主中心打造企业创新研发基地,副中心打造长三角数字科创园。
钱塘区:奏响长三角一体化“交响乐”
地处杭州湾V字形拐点的钱塘区,肩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使命,坚持全面接轨,抢抓战略机遇,乘着区域一体化的东风,与连江通海的长三角形成抱团之势,开启共谋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机制先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钱塘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在平台体制改革中,钱塘区推动成立6个实体化产业发展平台,通过减负放权赋能。同时,更多融入长三角的顶层设计正在加快推进:编制生态海岸示范段、产业目录导向和布局指引等相关方案;开展长三角小镇的谋划,在产业、科创、开放平台、公共服务等领域全方位对接上海等长三角城市高端要素。
产业合作,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借助去年在上海举办的生命健康产业推介会,钱塘区实现与高特佳、华盖资本、华夏恒天等20余家知名投资机构加强沟通合作。杭州医药港还发起建立了G60科创走廊生物医药产业联盟,推动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同步发展。截至目前,中科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项目等9个项目已列入杭州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重大项目库。
打破壁垒,百姓跨区域办事更方便。钱塘区、临平区与海宁市地缘相近,两地人员流动频繁,但由于所在行政区域不同,两地企业群众办事经常“往返跑腿”。三地通过深入对接沟通,签约启动政务服务“杭海通办”专窗,突破政务服务同城化的“行政壁垒”,实现服务事项“跨城通办”。
萧山区:
优良水环境助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
在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背景下,构建优良的水环境成为应有之义。作为河网水系大区、传统产业大区、流动人口大区,萧山区通过治水方法的迭代升级,不断实现由“水净”到“水清”再到“水美”的迭代升级。
“一镇一品”,描绘“人水和谐图”。在做实治水专项“常规动作”的同时,萧山区创新推出“自选动作”,依据各镇街不同的水资源禀赋和“治水性格”,首创“一镇一品”,分域分级制定治水惠民策略,绘就26张镇域治水特色地图,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和升级路径,为进入“亚运时间”提供有力的“水环境保障”。
以“智”助“管”,按下高效治水键。在杭州亚运会场(钱江世纪城),只要轻点鼠标就能测量河道水位,为世纪城亚运板块防洪排涝、优良水质保驾护航;在新街街道,通过建立实时的“污水零直排”智慧监管系统和智能井盖运维系统,可以实现24小时全方位“云管控”……萧山区依托城市大脑的迅速发展,不断拓展科技治水应用场景,建立高效治水运行模式。
共建共享,答好“美丽愿景题”。萧山区建设“污水零直排区”,加快推动治水从治标向治本、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的关键和基础。截至目前,萧山区累计完成个终端的提标改造和个终端的标准化运维,进入全省农污专项考核优秀行列。年以来,萧山区先后与绍兴柯桥、诸暨等地开展了治水、护水合作,共建共享幸福河。
资料来源:浙江日报、浙江发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