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一带一路rdquo战略

年4月28日,重庆首条面向东盟的国际公路班车正式发车

编者按

宏伟的“一带一路”倡议,离不开地方实践创新的贯彻和落实。三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落地生根”,一些地方实践开始脱颖而出。无论是思维转换的典范创新——“渝新欧”,还是扇形辐射的向西开放,抑或走向印度洋的西南聚力,在“一带一路”建设布局阶段,重庆、新疆和云南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者: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赵宇飞何宗渝

日前,重庆与哈萨克斯坦签订合作协议,哈萨克斯坦生产的钾肥将搭乘“渝新欧”班列抵达重庆,再投放到中国西部市场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不产一粒钾肥的重庆,每年钾肥流通量将达万吨,成为内陆最大的钾肥集散中心。

“如果没有‘渝新欧’,此次合作不可能成功。”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哈萨克斯坦钾盐公司董事局主席张军说,“渝新欧”改变了重庆与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流隔绝”状态,为双方经贸合作创造了重大机遇。

这是重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缩影。“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来,重庆打通“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Y”字形大通道,摆脱先天区位劣势,与“一带一路”无缝衔接。

中国交通物流协会联运分会秘书长李牧原向本刊记者表示,重庆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正在凸显,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已崛起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

“渝新欧”扭转“先天劣势”

打开中国地图,深居内陆腹地的重庆,既不沿海也不沿边,距出海口和边境线均多公里。曾经,重庆的产品出口,要么向东、向南经沿海城市再“漂洋出海”,路途遥远,耗时长久。

五年前,为了开辟一条畅通省时且成本较低的国际物流通道,重庆从更广阔的空间寻找重庆的方位,将思维和视野向西投射——西经陆路直取欧洲,“渝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就此诞生。

首开中欧班列先河的“渝新欧”,将重庆与沿途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波兰和德国等国家紧密相连。重庆和周边省区的货物可借此直达欧洲,欧洲的货物也沿该通道直接进入中国西部市场,运输成本仅为空运的1/5,时间只有海运的1/3。

如今,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渝新欧”已占到全国中欧班列货运量的近50%,正在升级为“亚新欧”,即依托“渝新欧”实现欧洲与亚洲的铁、空、公、水多式联运。

目前,重庆正在依托“渝新欧”形成以重庆为圆心的“四小时航空经济圈”,即欧洲的货物可通过“渝新欧”运到重庆,再空运中转到新加坡、香港、首尔、东京等距重庆四小时航空半径的亚洲城市,运输成本将大幅降低,在亚欧之间开辟了一条性价比更高的全新运输方式。

与此同时,“渝新欧”正在通过“铁公联运”向南延伸。目前,重庆到东盟的公路物流大通道的东线通道已经打通,货物从重庆出发,经广西凭祥口岸抵达越南河内,全程仅需40小时,运输时间比海运缩短20多天,成本仅为空运的五分之一。

未来,重庆还将打造两条“下南洋”的快捷通道:中线通道(重庆-云南磨憨-新加坡)和西线通道(重庆-云南瑞丽-缅甸仰光)。预计到年,重庆东盟公路班车货值有望达到每年亿元的规模。

此外,重庆还建成我国内河最大港口果园港,计划投资亿元建设16个码头泊位,形成每年万标箱、万辆商品车滚装、万吨件杂散货的吞吐集散能力。目前,果园港进港铁路专用线已全面开通,实现了“渝新欧”与长江黄金水道的无缝连接。

如今,依托畅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重庆已拥有水、陆、空三个国家级枢纽,三个一类口岸和三个保税区,摆脱了先天区位劣势。“三个三合一”的开放平台在中西部保持领先,相比沿海地区也毫不逊色。

“中新项目+自贸区”开启“新引擎”

如果说,重庆摆脱先天区位劣势,打通“Y”字形大通道是奠定了重庆融入“一带一路”的坚实基础,那么,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和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获批,则是开启了又一个“新引擎”。

中新(重庆)项目正式启动一年以来,双方紧扣金融、航空、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四大领域,推出“11+7”的政策创新,已出台47条细化的创新政策和举措,内陆地区联通世界的资金、物流、信息“梗阻”正在打通。

“这些创新政策在中西部领先,有的甚至是全国唯一。”中新(重庆)项目管理局局长韩宝昌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如重庆开展股权投资基金人民币对外投资业务、企业赴新加坡发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创新改革试点,重庆机场向新加坡开放“第五航权”,双方合作探索破解多式联运难题,合作建设海底高速通信光缆等。

韩宝昌说,中新(重庆)项目开创了“重庆+国内外”、“有形+无形”的新模式,其战略考量不只在于促进重庆的发展,而在于增强辐射力,增强体制机制的可复制性,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双方既在重庆建设产业园区,吸纳新加坡投资项目,还将开展大量无形的合作,合力打造一张以重庆为运营中心的‘互联互通’网络,双方的合作可以在中西部任何地方。”

目前,制约内陆地区发展的物流成本和融资成本已开始下降,中新重庆项目实现物流和融资成本“双降”的根本目标正在成为现实:

一是物流成本方面,国际多式联运已初现雏形,货单、载具等制度规则已开始统一,开始实现多式联运“硬件上的无缝连接,软件上的规则统一”;二是融资成本方面,双方多样化的跨境投融资渠道已逐步建成。企业在新加坡发债或贷款已达32.2亿美元,低融资成本已为企业节约成本约1.3亿元人民币。

年下半年,重庆与辽宁、四川等7省市被纳入我国第三批自贸区。

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办公室主任李谦向本刊记者介绍,重庆将在自贸区试验范围内,依托“渝新欧”探索陆上运输的国际贸易规则;还将依托自贸区围绕先进制造业进行制度创新和安排,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辐射中西部地区。

汇聚世界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高地

在一系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制度创新的助推下,重庆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69亿元人民币,是年进出口总值的近5倍,实际利用外资均保持百亿美元以上,连续多年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

年上半年,重庆进出口总额.3亿元人民币,继续稳居中西部首位。“以前内地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末端,我们只能等,等‘发达国家—中国沿海地区—内地’的梯度转移。”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重庆市经信委主任郭坚说,“如今重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意味着我们可以抢,发挥优势汇聚全球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高地。”

也因此,重庆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不断吸引着高端制造业、跨境电商、整车进口等先进产业陆续落户重庆。

年重庆汽车产量突破万台。“重庆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样从‘一带一路’获益颇多。”重庆市经信委副主任杨丽琼告诉本刊记者,以福特公司为例,重庆作为其在美国以外最重要的生产基地,每年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大量汽车零部件,重庆则为其提供了便捷高效安全的物流通道。

年4月,全球领先的印刷电路板制造商奥地利奥特斯重庆工厂投产,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半导体封装载板生产基地。

年下半年,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德国博泽也落户重庆,生产的汽车玻璃升降器、汽车座椅系统等产品,均通过“渝新欧”运往欧洲。

这促使重庆不再只能靠加工贸易赚取“辛苦钱”,而正在从加工贸易基地崛起为全球产业的高地。例如,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缘起于笔记本电脑代工生产,目前笔记本电脑42个主要部件类别中,有41个类别可实现本地配套;每年数千万台笔记本电脑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渝新欧”运往全球各地。

不仅如此,重庆电子信息产业正逐步向“芯、屏、器、核”多终端体系快速延伸。年中国手机出货量约占全球的1/3,而重庆又占了中国的1/3;年重庆手机出货量有望突破2.5亿部,占比接近全国的一半、全球的1/6。

“从加工贸易到核心部件本地化生产再到建立多终端体系,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向前推进的每一步都与融入‘一带一路’密切相关。”郭坚最后说。

这里没有上清寺的繁华与喧嚣

但有着从南山俯瞰重庆的视角

社长城市

财经

社会

人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maoqua.com/zmsh/61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