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自贸区商业银行为桥为路

GOgogo当“燃”不让,惊喜不断!一份温暖的生日礼物长什么样

  人民币国际化走到今天已有十余年,但是它究竟有什么好处?为什么那么重要?其实,人民币国际化不仅仅是使人民币参与国际结算,更重要的是彰显了人民币背后所代表的中国经济。也正是如此,我国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各金融机构都在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持续推动人民币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承起更大的担当!

文_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向东

本文共计字▏阅读需要约5分钟

  上海自贸区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跨境投融资以及发展离岸金融等方面率先探索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区内的商业银行扮演着资金融通和业务创新的重要作用,尤其在跨境支付、结算和投融资等方面既起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又发挥出畅通境内外金融市场的桥梁作用。

  自年成立以来,上海自贸区在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扮演着“领头雁”角色,并且通过不断地先行先试和改革创新,以每两年一个台阶,逐步从自贸区1.0升级至自贸区4.0(设立临港新片区),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自贸区经验做法,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投融资汇兑便利、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进展,逐步形成了“一线放开、二线严格管理的宏观审慎”的金融制度框架和监管模式。值得说明的是,上海自贸区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跨境投融资以及发展离岸金融等方面率先探索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助力企业和金融机构更高水平、更大便利程度地开展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服务。

  在促进金融开放创新中,上海自贸区内的商业银行扮演着资金融通和业务创新的重要作用,尤其在跨境支付、结算和投融资等方面既起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发挥出畅通境内外金融市场的桥梁作用,有力地推动自贸区内资本项目开放、金融市场开放、金融体系开放、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先行先试改革创新

  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其跨境支付、投融资、计价、储备等功能不断增强,并对资本项目开放、跨境结算清算便利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结合了我国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上海自贸区自成立之日起,就加强金融领域的探索创新,其中把“取消资本项目管制,实现人民币可兑换”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做好风险压力测试的基础上,上海自贸区积极鼓励并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跨境金融业务创新,促进人民币资金业务便利化,扩大人民币资产跨境交易规模和范围。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主要有以下积极探索:

  1.创建有限制开放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对标国际高水平贸易投资规则的总体要求,上海自贸区率先推出自由贸易账户(简称FT账户),扩大资本账户重点功能范围、简化人民币跨境资金管理程序,全面放开本外币境外融资限制,实现与境外金融市场资金融通。

  2.促进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便利化。上海自贸区允许区内企业自主决定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探索推进跨境人民币支付、融资、结算、清算便利化,试点开展离岸银行、人民币跨境保险、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业务,启动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设立境外股权投资基金,扩大人民币国际使用范围。

  3.推进外汇管理制度渐进式改革。对企业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项目采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简化外汇资金结售汇审批手续,实行直接投资项下跨国公司意愿结汇。

  4.探索完善跨境金融风险管控机制。构建自贸区金融“监管沙盒”机制,建立基于宏观审慎经营原则和微观金融监管制度的风险防范体系,有效监测本外币资金异常变化情况,有效预防和管控洗钱、逃税、非法融资等风险。

实现金融支撑搭建市场桥梁

  上海自贸区不仅积极探索放宽民营银行、外资银行等准入条件,促使商业银行之间在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治理机制等多领域公平竞争,而且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创新开展跨境金融业务,扩大金融机构服务职能和区域空间。从上海自贸区现已公开发布的十批金融创新案例来看,个案例中涉及商业银行开展的金融创新案例就超过半数以上,他们既发挥了服务实体企业实现跨境金融业务的支撑作用,也成为联系人民币在岸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1.积极服务境内外企业开展跨境金融业务。上海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一成立,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八家商行纷纷设立分支银行,积极与自贸区管委会签订一揽子合作协议,利用自贸区金融开放试点政策,向区内客户提供专属的金融服务方案,包括开设自由贸易账户、提供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跨境人民币结算、外汇汇兑、跨境本外币投融资等创新业务。例如,年4月20日,建设银行上海自贸区分行在上海“一网通办”的“临港新片区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搭建了建设银行金融服务体系,向新片区客户提供涵盖外汇业务、普惠贷款等一站式的银行金融服务,同时还专门针对科创企业设立“创业者港湾”,推出“未来之城”引进人才金融服务,为优质企业境外员工开立“境外个人自由贸易账户”,助力跨境支付、高端理财、创业融资等增值服务。

  2.积极探索推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创新业务。商业银行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先行试点的政策优势,进一步拓展了FT账户的应用场景,在FT账户基础上主动探索开展资金托管、跨境可转债、跨境小额汇兑、发行“熊猫债”或境外债等服务,帮助区内企业开展人民币跨境资金收付、清结算、债券融资和离岸金融等综合业务。以债券发行为例,早在年3月,中国银行和渣打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承保发行菲律宾共和国“熊猫债”,成为东盟地区发行的首单主权“熊猫债”,进一步提高了国内债券市场的开放度,拓宽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融资渠道。以金融创新为例,年3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正式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操作指引(试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商业银行与境外机构联动办理了首批业务。年4月,建设银行帮助临港集团搭建新片区设立后首单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并牵头为特斯拉超级工厂建设发放FT贷款,满足其大额购汇和人民币结算需求。

  3.全力服务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自贸区率先开展金融创新先行先试,促进境内外资金进出自由,助推上海建设更加开放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年底,建设银行设立了国际金融创新中心,通过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临港新片区建设。年9月20日,中国银行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签订了《支持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同年底中国银行就与东方汇理资管公司共同出资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外方控股的理财公司,有效支撑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4.助力企业增强跨境金融风险防范能力。更大的金融开放意味着更多的金融风险,上海自贸区承担金融风险压力测试的任务,而商业银行则肩负帮助区内企业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的责任,即做好企业资金风险的“守门员”。年以来,建设银行在加强自身风险防控能力建设的同时,借助母子公司联动、境内外联动,助力区内企业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合理有效控制财务成本和利率汇率波动风险,积极分担企业跨境风险。

空间广阔阔步前行

  作为全国首个自贸试验的窗口,上海自贸区正在金融开放创新领域愈走愈远,给区内商业银行提供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使其在拓展业务空间、开展金融创新以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大有作为,取得更大业务突破。

  1.主动向区内企业提供多样性的跨境金融创新服务。上海自贸区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试点创新跨境金融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如依托FT账户开展跨境资金自由支付和兑换,进一步推进本外币一体化,开展跨境贸易资金汇兑、支付、结算和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资金池等业务,以及跨境电商等新业态下的贸易结算、现金管理、投融资等增值服务。举例来说,商业银行在跨境人民币融资方面大有作为,可以创新供应链相关的人民币融资、人民币再融资等方式,开展进出口信贷、国际保理、融资性保函、信用证境外贴现、海外代付、外债管理以及数字货币使用等业务,通过承销“熊猫债”、境外债券、资金托管、跨境并购融资、跨境银团贷款、财务顾问、发行面向境外投资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金融产品,向境内外企业提供跨境投行业务。

  2.向区内客户提供全球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服务。上海自贸区积极探索放宽我国《贷款通则》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用途的限制,为商业银行开展跨境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通过搭建跨境配置资产和财富管理新平台,商业银行可以开展跨境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跨境租金支付等业务,试点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境外项目贷款、人民币境外基金等业务创新,探索开展境内外联动的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提高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便利性,推进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积极发挥人民币国际货币价值尺度、流通和储备手段等职能。

  3.加快建设上海自贸区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借助上海自贸区的先行先试政策,允许和鼓励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展本外币离岸银行业务。商业银行可在逐步推进资本账户完全开放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利率市场化空间与汇率自由浮动区间,允许区内离岸银行发行本外币大额存单和债券,向境内外投资发行本外币理财产品,特别是扩大商业银行对大额可转让订单、同业存单等产品的定价权,通过国际再保险业务,加快境外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双向浮动连接,推进人民币市场化体系建设,继续扩大人民币债权性和权益性资产规模,逐步发展离岸股票、保险、基金、信托、期货、期权、同业拆借等离岸金融业务,拓宽人民币资金募集使用范围和回流渠道,加快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4.积极参与上海自贸区“监管沙盒”模式创新。借助自贸区开展“监管沙盒”创新机会,商业银行可作为测试对象积极参与监管政策、金融产品和商业模式等创新内容的试错容错,与相关组织积极构建反欺诈、反洗钱等联盟,共同筑牢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坚固防线。

原标题:《上海自贸区:携手商业银行,积极探索金融开放新路径》本文刊载于《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智慧》杂志年第11期

责编:曲玲玓周晓艺设计:李佰玲主编:张姝

▼点击链接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官学清:充分发挥大型银行优势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积跬致远,果实繁盛

跨境投融资舞台上,商业银行如何尽情起舞?

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商业银行承载几多

您若喜欢,点个在看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maoqua.com/zmsh/58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