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DAY
大家好!
今天是9月23日,星期三。
这期内容呢,我们讲时事。
就在本周一,也就是9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的通知》
其中北京自贸区包括科技创新、国际商务服务、高端产业三大片区;湖南自贸区涵盖长沙、岳阳、郴州三个片区;安徽自贸区涵盖合肥、芜湖、蚌埠三个城市,浙江自贸区则扩容到宁波、义乌等市。
很多人可能对于自贸区,没有多少了解。
我们就先简单介绍一下自贸区是什么意思。
自贸区可以说是保税区的“超级加强版”,相对于保税区而言,它有更多的优惠政策与更高的税收减免。
保税区,是“境内关内”,国外原材料进入保税区内加工生产,做出成品后再运送到国外,不用交税;但是如果完成后的商品卖到国内的话,则需要过关,并交纳税费。
但是,如果是咱们国内的原材料,由保税区以外的地区进入到保税区,进行加工生产后,成品再出口到国外,则可以享受出口退税。
说白了,就是过关要先缴税,商品出口后可以退税。
自贸区就不同了。
自贸区属于“境内关外”,在各种如保税区、开发区、高新区等这个区那个区中,自贸区的政策理论上最优惠。
比如,保税区进口的境外货物,卖到国内需要缴税,而出口的货物也只有在出境后才能免税。
而自贸区不管是出口还是进口,都是免税的。
再比如,保税区内的货物是“暂不征税”,对货物采用记账管理的方式。而在自贸区,主要以货物自由流通为基本条件,多数自由贸易区采取门岗管理方式,交易成本更低。
同时,保税区的货物储存一般都有时间限定,多为2~5年;而在自由贸易区内,货物储存期限不受限制。
总而言之,还是那句话:自贸区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应是免税的。
怎么样?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觉得这个自贸区实在是太好了。
这简直就是香港模式。
那以后是不是跑去自贸区买进口商品,比如数码、奢侈品、汽车等,都免税了呢?
免税当然是自贸区最大的特点,但是自贸区还有一点是其必须要做到的,否则就失去了意义。
那就是:
政府干预少、贸易自由化。
当然了,如果我国有这样的自贸区,不用多,哪怕只有一两个。那对经济所带来的提升,绝不亚于当时的改革开放后的深圳蛇口。
甚至说,以我国现有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条件,取代香港而成为亚洲金融贸易中心,甚至是全球金融贸易中心都是可以畅想的。
其实,这次在北京设立自贸区,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因为北京过去这些年,一直都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头等大事。
北京的定位也被做减法为四大中心: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我们不难看出,这里并没有金融中心、经济中心、贸易中心等定位。
但是,我在之前的内容中也有提过,对于北京而言,作为我国的首都,因为我们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完全不同。所以,基本上不会出现像美国那样,东西海岸各有一个纽约、洛杉矶这样的经济、科技超级大城市,而华盛顿就是单纯作为政治属性城市的情况发生。
这个原因很简单,在我国经济并不是完全市场自由化,各个市场受政策影响非常非常大。
说白了就是,想挣钱就必须要和政府搞好关系。
在各级政府严格的等级划分与上下隶属情况下,自然最高级别政府在哪里,经济中心就在哪里。
而现实情况,也做出了充分的应证。
长江以北,只有北京这么一个超级城市,因为其虹吸作用,离它越近的城市受其影响就越大,发展也就越差。
原因很简单,在北方其它城市中,整个城市的人才、资金、技术都挤破头往北京跑,但凡能在北京活得下去,绝对不会回去的。
留在当地城市的,大部分都是在北京“混”不下去的。
好在咱们国家领土面积够大,这个影响对长江以南还不是太大。
但并不是没有影响。
你看看各个行业中,无论国企还是民企,中资企业还是外企,生产制造还是金融领域,只要有一定规模后,不是要将总部搬到北京,就是要在北京设立分公司、办事处。
即便是分公司、办事处,往往不久之后这个分公司、办事处的规模也就慢慢超过当地的总公司了。
所以,现在虽然我们看到官方公布的数据中心,北京这两年人口一直是处于负增长的。但其实,业内绝大部分人认为北京人口增速并没有减少,甚至没有大规模放缓。
与此同时,官方数据中虽然北京GDP略低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但是北京所汇聚的资金总量,却雄踞全国第一。
其它如上海、广州、深圳等市,完全没法比。
这种情况,只要从根本上没有发生变化,无论怎样都不会改变。
所以,在9月4日,国家领导在贸易峰会上宣布:
为更好发挥北京在中国服务业开放中的引领作用,我们将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形成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新格局。
此后,短短17天,北京自贸区就诞生了。
诞生的如此仓促,甚至连具体位置都没来得及公布。
根据国务院公布的方案:
北京自贸区实施范围.68平方公里,涵盖了三个片区,科技创新片区31.85平方公里,国际商务服务片区48.34平方公里,高端产业片区39.49平方公里。
虽然没有公布具体位置和范围,但根据上面所述三大片区功能定位,我做个大胆预测。
估计海淀、西城、顺义会涵盖其中,通州、朝阳、门头沟、昌平等有可能“子片区”(如果有的话)。
这里有个重点,至今为止,算上最新一批自贸区的总面积,仍然被平方公里的魔咒所限制着。
比如北京自贸区总面积为.68平方公里,湖南自贸区总面积为.76平方公里,安徽自贸区的总面积是.86平方公里。
所以,讲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为何现在突然要在北京设立自贸区。
首先,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在我们国家政治中心,就是一切中心。
其次,北京汇聚了全国最多的资金。说白了就是有钱。
最后,看来以现在的经济情况,单靠天津和雄安新区来带动整个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南北平衡,显然力度不够。
这时候只有老大哥亲自出马了。
因此在我看来,北京自贸区的设立,不仅意味着京津冀经济版图的巨变,还意味着未来我国经济版图、金融版图将出现变化。
作为我国唯一的真正超一流城市,北京有着雄厚的实力与唯一的地位,自然强者恒强。
但是,这会不会加大周围的城市被近一步虹吸,甚至这个影响将扩大到长江以南呢?
这很难说,我们只有在今后的慢慢持续观察。
这次湖南自贸区的利好,给的是长沙、岳阳、郴州。
采取的是最常见的中国特色分配逻辑:省会城市有份、省会城市外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有份、可以照顾到全省“地理平衡”的城市有份。
这三个片区,分别是:
长沙片区79.98平方公里,岳阳片区19.94平方公里,郴州片区19.84平方公里。
嗯,基本上后面两个加起来也没前面长沙片区一半大。
勉强算是个子片区吧。
安徽的三个片区分别是:
合肥片区64.95平方公里,芜湖片区35平方公里,蚌埠片区19.91平方公里。
看起来,安徽的这个分配无论从城市挑选与规模分布上,还算合理。
再往下看,安徽这三个片区的定位,可是真了不得。
合肥片区的定位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
看这说法,中科院、清华北大、北航科大等都要搬合肥了呗?
对了,我要没记错,6月份是哪个城市被爆出中科院90多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来着?
芜湖片区的定位是: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
蚌埠片区的定位是: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中心、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
连蚌埠这样的普通地级市,都有“世界级”的定位,这轮口号喊得“甚是响亮”。
算上这次新获批的这些,自此我国内地共有21个省市成立自贸区,覆盖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海南、云南、辽宁等地。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到,自贸区几乎遍地都是,但为什么经济还是在下滑?
再说直接点儿,为什么进口车还那么贵?
这么多密密麻麻的自贸区,再搞下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吗?
现在似乎哪个省如果没有自贸区,就会变成一种“不上进”的表现。
给人感觉这就好像80年代的“轻纺热”,90年代的“开发区热”,00年代的“产业园区热”,现在的“机场热”。
我们就拿机场来举例,早在年时,长三角地区每万平方公里的机场密度为0.8个,远超美国每平方公里0.6个的水平。
当时的长三角就成为了全球机场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随后各大城市,甚至是一些地级市都纷纷投入巨资开始新建、扩建机场,最差也要报个项目建议。
但是机场是一个投资以亿为单位的项目,而且后期运营维护成本极高。
随着这些年各地区高铁、高速公路等城际、省级间快捷交通的增多,城市间的“同城效应”日渐显现,如此大规模的建设机场,带来的必然是巨大的市场风险。
在正常情况下,并不是每个城市都需要建自贸区,就像不是每个城市都要建机场一样。
毕竟香港也只有一个。
这样才能显现出这个自贸区的特性,其也将更有竞争力。
没有建设自贸区的地方通过与已建设自贸区的地方合作共赢,所产生的效益肯定会大于自己建设自贸区。
但我国,自古以来体制就是“行政发包制”与“晋升锦标赛”。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把国家想象成一起企业。
企业的管理通常分为两种:发包制与雇佣制。
如果将各部门实行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就相当于将业务发包给各个部门,企业管理者更注重结果,而过程次之。
久而久之,必将出现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相互竞争,甚至敌对。
这就是好多企业出现的“职场文化”。
政府治理也是一样,中央将一个地区的治理半外包给地方政府,相对来说更注重结果,中间的过程反而不是很在意。
而晋升锦标赛在此时与之相伴,大体意思就是以晋升作为发包成果的奖励机制。
说白了就是,不同地方的政府在这种机制下,相互是竞争对手。
所以,竞争对手之间怎么可能合作呢?
你有的,我也得有,有没有用我不管,总之我不能落后与你,我只管建不管运营,建了我就能晋升,后面的事交由后人来处理。而继任者,也是这套思路,他还要建属于他的新政绩。
这就导致了大量的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
毕竟,京津冀地区,本来应该由北京、天津、河北合作,但是北京作为老大搞了个方案叫“首都经济圈”,天津搞了个方案叫“环渤海经济区”,河北呢?
反正你俩说怎样,就怎样吧。
脏活累活交给我,我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就行了,拣点儿你俩不要的,我就算捞到。
其实,我认为自贸区不在多与少的数量上,真正重要的是要将这个“自由贸易示范区”的本质意义做到位。
真的自由贸易;
真的政府少干预;
真的与国际接轨;
真的去大胆实验。
我国自贸区中,目前最有名的就是上海自贸区。
在年挂牌成立之际,上海自贸区曾打算在金融方面实现多项突破。其中包括人民币与外币自由兑换、建立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允许自贸区内外资企业发行债劵等。
当时无数业内人士,满怀希望翘首以盼。
然而多少年过去了,这些措施基本上都没有实现,即便有部分“创新”,也和刚开始的设想“大打折扣”。
基本上,现在上海自贸区和其它地区没有什么本质上太大的区别。
个别企业,稍微灵活一点,能有限的少交点税。
这点福利,最后也就为其带来无数中小企业,将公司注册过去进行“避税”。这和霍尔果斯之前搞得税收减免,引入了无数影视文化公司,最终被爆出艺人偷税漏税,没什么太大区别。
现在上海自贸区办公楼空置率骇人听闻,远没有初设时的繁华景象。甚至在去年,我还听说一些商业银行在其设立的支行网点,因为企业不足以支撑业务,纷纷关门。
自贸区,顾名思义就是自由贸易。
想实现自由贸易,其实不难。
第一、政府制定合理、公平的市场准则后,只做监管,不要有任何干预行为。
第二、既然是自贸,就是要打开门与全球做生意。更多的意义是引入外商投资。想要引入外商前来投资,最基本的就是要有一套对方认可的法律保护体系。
人家过来,投资建厂每两年,你说人家违法占地,给人家强拆了,谁还敢来?
第三、贸易的基础是货币。如果是面向全球做生意,人民币自由兑换必然是前提。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自贸区设立,要真正看准定位。
这个定位不是产业定位。
而是自贸区真正的定位是什么。
如果是国际自贸区,要打开门与其它国家做自由贸易,上面三点缺一不可。
如果是自己跟自己玩的自贸区,最起码也要做到区域特惠,且政策延续。
如果所有的自贸区之间,政策总体同质化,自贸区与一般地区“特惠”不突出明显或不能长久持续的话,这个自贸区只能有利短期拉动房价,别无其它。
好了,这就是今天的所有内容。
希望大家转发、留言、点赞。
谢谢!
完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