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兵渐远,追兵已近,芜湖如何守住安徽l

年,合肥跻身“万亿俱乐部”;滁州GDP达.1亿元。对于当年GDP仅领先滁州约亿元的芜湖而言,守住安徽“第二城”地位的压力不小。慢进也是退

“在省内,合肥越跑越远,与我们差距不断拉大。而我们对省内其他地市的领先优势却在缩小,长三角发达城市对芜湖的虹吸效应也在日趋显现。芜湖正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发展态势。”这是芜湖市市长单向前在芜湖以“双招双引”主题召开的新春第一会上的表态。

不可否认,相对合肥,芜湖近年来的发展相对较慢。年,合肥成功跻身“万亿俱乐部”,GDP达.72亿元,而芜湖GDP为.02亿元,差距明显。

另一方面,身后“兄弟”城市越追越近。年,滁州GDP为.1亿元,仅比芜湖少了亿元左右。

滁州的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关系不小。早在10多年前,滁州就提出“主动接受辐射、实施东向战略”的口号,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等方面向沪苏浙看齐。

“滁州近年来的发展,主要是基于产业链嵌入式分工与南京形成合作关系,从而在制造业发展上异军突起。”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孔令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展望“十四五”,滁州则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来安、全椒撤县设区,优化南谯、琅琊区划设置,形成滁来全一体的主城区”。区划调整一旦获批,滁州主城区将与南京实现“无缝对接”。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安徽明确,“十四五”期间,将“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但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看,芜湖尚无法与诸多战略定位相匹配。要坐实副中心城市位置,芜湖还要持续发力。

如何借势发力?

“芜湖在长三角的存在感薄弱。”孔令刚指出,“近年来,芜湖未能像合肥那样‘无中生有’,主动契合国家战略需求。在落实国家战略和把握机遇方面,芜湖都在‘原地等待’,这是痛点所在。”

“总体看,芜湖很多名片没有用好,底牌更没有打好。”孔令刚说,“芜湖要改变夹在合肥和南京两大都市圈的思维定势,主动尝试在两大都市圈里‘左右逢源’,更要成为长江经济带向上游辐射的枢纽门户城市。”

孔令刚指出,芜湖市应提高在长三角的“区位”、长江经济带的“势位”、中部地区的“价位”、国家战略的“地位”。展望“十四五”,芜湖市的战略定位应是“国家智能化发展标杆城市、全国文化旅游热点城市、长江经济带江海铁空联运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和全省创新发展先行城市,将芜湖市建成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宜购的美丽幸福江城”。

要实现上述目标,芜湖一要再塑制造业优势,二要重现商贸重镇风采。

“在长三角,特别是G60科创走廊建设中,芜湖在新能源汽车和机器人、新型文化创意等产业方面可以有大作为,这也是其与南京差异化最明显、最有特色的产业。”孔令刚进一步指出,要抓住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机遇,突出数字驱动和智能制造发展,用智能化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以创建国家智能化发展标杆城市为引领,以新时代新要求推进芜湖城市功能迈向高能级。

“安徽自贸区合肥、芜湖与蚌埠三个片区,芜湖片区更具自由贸易的含量。同时,芜湖应更注重建设具有江城特色的品质芜湖、欢乐芜湖、人气芜湖,同时,城市形态要大优化。”孔令刚如是说。

孔令刚建议,芜湖要抓住国家战略和重大政策多重叠加的机遇提升城市能级,聚力抓住、聚焦抓好“产”“城”“创”三大战略重点:在“产”方面,突出“打好产业链基础高级化和产业体系现代化攻坚战”;在“城”方面,突出“亮化沿江,优化江南,强化江北,做特枢纽”;在“创”方面,以“双创”促“四高”。“芜湖应全域提升,缩小与合肥、南京等长三角其他城市功能上的差距。”他如是说。

此外,芜湖应突出新技术、创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在文化IP、新型创意文化业态、“网红”景点等塑造方面有新突破,打造“网红”旅游城市,建设以“欢乐芜湖”为区域品牌的全国文化旅游热点城市。

记者:潘洁

编辑:潘晟

排版:潘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maoqua.com/zmgp/70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