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dashoubi.org.cn/e/wap/show.php?classid=2&id=268799◆签约双方合影︵右一为丁玉兰︶科技兴则医学兴,科技强则医学强。医疗领域许多突破和进步,离不开医护人员在临床中迸发出的创新热情和奇思妙想。如何将这些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从根本上提高医护人员参与创新研究的积极性,让患者获益?5月19日,一场在医院举行的成果转化签约仪式上,医院护理教研室丁玉兰主任发明的创新胃管和吸引管保护套,将转化成市场产品应用于临床。医院作为成果拥有方代表,与四川新兴州海康复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科技成果转化协议。医院王占祥院长表示,医院鼓励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明创造,做一名既懂临床、又懂科研的“研究型医护”。目前,医院已拥有项专利,希望通过科研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救助更多病人。坚持临床导向科研创新造福医患一项技术从研发到转化,要闯过多重难关,其中的欣慰与感慨,研发者最为知晓。护理教研室丁玉兰主任对本次签约的两项科技成果逐一进行了详细介绍。目前临床常用的测试胃管是否插入胃内的方法主要有:是否能够抽取出胃液;听诊有无气过水声和查看清水气泡的溢出,但这些方法受护士个人主观判断因素影响较大,都无法精确测试胃管插入位置。“能否设计成一款多功能便于放置的胃管?”护理教研室丁玉兰主任开动了脑筋。基于这个理念,这款由胃管主体、导丝和导丝前端连接的PH试纸组成的新型胃管应运而生。通过导丝的帮助,护士可以很顺利地将胃管插入到病人的胃内,避免胃管太软,盘绕在病人的口腔、咽喉部;导丝前端的PH试纸还可以帮助护士判别胃管的位置。如果胃管下入到病人的胃内,试纸呈现酸性;如果误入到病人的呼吸道,则导丝前端的试纸呈现碱性。此外,通过前端的PH试纸颜色与标准色板对比,可以测定病人胃液的PH值,为医师提供诊疗的依据。另一项获得企业青睐的技术专利,则是广泛应用于需吸痰患者的吸引管保护套。以往医护人员通常使用纱布或其他材料包裹保护吸引管头,使用时每次操作拆卸、包裹等繁琐步骤,医护人员工作量大。因保护材料密封不到位、使用间隙的吸引管放置不当等因素,容易滑落造成吸引管污染,增加了患者感染风险。丁玉兰多方探索,发明了相关工具,通过设计用于保护吸引管头的保护套及固定件,有效防止滑脱,具有密封性好、使用方便、小成本等特点,且为一次性使用物品,防止感染,有效解决现有吸引管不易密封、拆装不便和易污染等问题。这两项科技成果,在四川新兴州海康复科技有限公司与医院签订专利实施许可之后,将正式投入生产,在健康中国的医疗科技领域持续发力。多举措推进成果转化实现科技创新赋能助力创新项目的转化落地,不仅调动了医护人员的创新热情,医院内涵,医院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医院副院长陈学勤表示,为了激发创新活力,医院积极提供创新思想与科技成果的展示平台,医院与企业有机结合、无缝连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引导、帮助、管理专利项目转化,多渠道促进医学创新项目真正产业化,营造了全院踊跃积极创新的良好氛围。医院今后还将进一步探索完善制度建设、奖励形式,继续保持医院医学创新转化工作的良好发展态势。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医院已申报专利项,并且还有一批创新产品等待专利孵化,将为中国的医疗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声音●医院副院长陈学勤:医院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希望大力研发和发展医疗新技术,积极巩固和促进现有优势学科的行业领先地位,不断形成新技术特色。医院医务人员善于发现勇于创新,从患者和从临床需求出发创新研发。医院也积极促进专利成果与产业发展结合,在临床和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医院将继续依托临床资源优势,发挥各种激励机制,与科技企业合作,转化应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惠及百姓。●四川新兴州海康复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加兴勇:医院合作。本次与医院签署转化协议,符合产学研发展、科技创新趋势。非常感谢医院为临床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交叉合作搭建的平台,希望与医院深入合作,在更多领域实现合作共赢,加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进程。导报记者李方芳通讯员李欣/文陆军航/图本文来源: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