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常见石斑鱼有哪些你见过几种下

宽带石斑鱼

别称:纵带石斑鱼

  幼鱼体呈淡紫灰色或淡褐色,腹侧偏白色;体侧具2条镶黑缘之白色宽斜带;背及尾鳍具黑点及线纹。成鱼体一致为灰色,体侧白带逐渐消失,黑缘则转为线纹或斑点。

  主要栖息于沿岸礁砂混合区,幼鱼则生活在砂泥底水域,是印度-太平洋区最大的礁区鱼类,最大体长可达公分,体重达公斤。以鱼类及甲壳类为食。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红海,东至夏威夷及皮特康岛,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台湾南部、东北部及澎湖海域有产。

老虎斑

  老虎斑中文学名褐点石斑鱼或者棕点石斑鱼,身体黄色至浅褐色,以金黄色最靓,有五块不规则的深褐色斑纹垂直排列,全身布满密集的细小褐色斑点,在斑纹上的斑点颜色较深,尾柄的后半部有黑色鞍形小斑纹。老虎斑的鱼皮较厚,富含胶质,鱼肉丰满,肉质爽滑,口感优于青斑,是市场上比较常见的石斑鱼。

老鼠斑

  老鼠斑因为头长嘴尖,形状酷似老鼠而得名,其体扁平,背鳍棘10枚,无大牙,一般在45厘米以上,体白色,布满黑点,成鱼体色较深,体上斑纹特别明显,色彩艳丽。标准规格:6公斤以上(大);2公斤以上(小)。

  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特别鲜美,为海产品的名贵鱼之一,在市场上的价格特别昂贵,它是一种高级观赏鱼类,又是一种高级食用鱼类,有“斑中之皇”的美誉。

  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台湾、新喀里多尼亚等海域等海域,南海、东海的南部。

鞍带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别称:龙趸、龙胆石斑、过鱼、枪头石斑鱼、倒吞鲎、鸳鸯鲙、紫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最大可以成长至约2.7米长,公斤重通常居住在沿珊瑚礁区的洞穴或岩缝中,以小鲨鱼及小海龟等数种海洋生物为食,是石斑鱼类中体型最大者,被称为“斑王”。

  鞍带石斑鱼在幼年时为黄色,其身体上有三块不规则的黑色斑纹。随着鱼体成长,黑色斑纹内会开始出现白色或黄色的斑点,成鱼的鳍有黑色斑点。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岸、红海,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西北部。台湾东北部海域有产。

  鞍带石斑鱼肉质美味,营养丰富,味道好于一般石斑鱼,能做多种海鲜佳肴。此鱼胶质极厚,特别是鱼皮,用于制作冷菜甚为经典。

七带石斑

  七带石斑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韩国、日本、中国及台湾等沿岸。七带石斑的样子很特别,在石斑鱼家族中属于比较容易被认出的。主要特征是头部、体侧及各鳍浅褐至灰褐色,腹鳍与臀鳍为较深的黑紫色。体侧具7-9条淡色至白色横带,但项部及尾鳍基部上之横带通常不显,通常只能看到7条。七带石斑鱼也是一种极具经济价值的食用鱼,可以清蒸、红烧以及煮汤,味道都很鲜美。

花斑刺鳃鮨

别称:豹纹鳃棘鲈、豹纹豹鲙、七星斑

  花斑刺鳃鮨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鳍棘部明显短于软条部,尾鳍内凹形。体绿褐色或红色,有什多小蓝点散在,体侧无黑色横带。

  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南部、台湾、澳大利亚、斐济、澎湖、琉球海域、西太平洋等海域。

  花斑刺鳃鮨是琉球群岛最受欢迎的石斑鱼类,在香港亦为仅次于老鼠斑及苏眉之高级鱼种。鲜活的七星斑鱼肉可直接做刺身食用,也可以清蒸、煮汤,腹肉红烧最美。

青石斑鱼

别称:鲈猫、黄丁斑

  青石斑鱼体下部具若干橙红色斑点,体侧具6条深褐色垂直条纹,仅尾鳍具斑点,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仔稚鱼摄食浮游生物,成鱼摄食鱼、虾、蟹等,肉味鲜美,为名贵鱼类。

  世界分布:环尾天竺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韩国、日本、南中国、越南及台湾。台湾主要产于西南沿海及南部海域。

黑驳石斑鱼

别称:珊瑚石斑鱼、苏鼠斑、黑虎麻

  黑驳石斑鱼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标准体长为体高之2.7-3.2倍。头背部斜直;眶间区平坦或微凹。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犬齿或无,两侧齿细尖,下颌约3-4列。主要以鱼类及甲壳类等为食。

  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印尼、菲律宾、南中国海、台湾、所罗门、马里安那群岛及澳洲。台湾南部产量较多。

  黑驳石斑鱼煮汤是极佳的作法,肉质好,味道美。

泰星斑

  泰星斑早期由泰国进口,即来自泰国的星斑。泰星斑的头部色泽有蓝色、红色、褐色及黄色等,身上的斑点比东星斑大,头部的斑点更是呈长条形状,用心比较的话是很容易区分的。泰星斑的体型细长,肉色雪白,潮州菜中常用来生炊,烹熟后露出雪白的鱼肉,非常诱人。

尾纹九刺鮨

别称:尾纹九刺斑、尾纹九棘鲈、霓鲙、珠鲙

  尾纹九刺鮨头大、口大,颌稍能活动,可向前伸出,末端延伸之眼后缘之下方,锄骨和腭骨具绒毛状齿。背鳍鳍棘部和鳍条部相连无缺刻,第一鳍棘稍短,其鳍棘及鳍条约等长。臀鳍与背鳍鳍条部相对,以第二鳍棘较强大。本种鱼以其尾部二白色斜带极易辨识;体前半部鲜红色,后半部较暗;但有时也会变成暗色斑驳。

  生活于1~60公尺海域,活动於礁石区。性凶猛、机警,具领域性。白天在礁区巡游,主要於清晨及午後觅食。肉食性,以小鱼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具性转变,为先雌後雄,成长缓慢。

  尾纹九刺鮨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之热带及亚热带区域,包括东非、法属波里尼西亚、南日本、台湾、澳洲大堡礁。

吻斑石斑鱼

  吻斑石斑鱼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头背部斜直;眶间区微凹。眼小,短于吻长。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背沿背鳍基底至基底有5个黑斑,前四个延伸至背鳍。

  吻斑石斑鱼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之暖水域,西起非洲东岸,东至莱恩群岛,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台湾目前发现于南沙群岛海域,栖息深度可达30米,体长可达35厘米,生活在礁石区,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可做为食用鱼及游钓鱼。

细点石斑鱼

别称:高体石斑、蓝鳍石斑鱼

  细点石斑鱼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略高,标准体长为体高之2.4-2.7倍。头背部斜直;眶间区微凸。眼小,短于吻长。头部及体侧淡灰蓝色;头部、体侧及各鳍密布小黑斑及一些呈锯齿状、不现则状的较大黑点;除胸鳍外,各鳍或宽或窄具有黑缘。

  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北起日本南部,南至澳洲,东至斐济。台湾产于南部、东部、北部及澎湖海域。

龙虎斑

别称:珍珠龙胆石斑鱼、珍珠斑

  肉质鲜嫩的龙虎斑,可以用砂锅烹煮,或者是生炒,还可以把龙虎斑煎成酥酥脆脆的龙虎斑酥,让吃的人都忍不住一口接一口,比一般的龙胆石斑,口感更软嫩有质感,龙虎斑外观有靓丽的斑斓花纹,有着老虎石斑鱼的头,龙胆石斑鱼的尾巴,结合了两种鱼的优点,有虎斑的强抗病力及龙胆的快成长率,价格也往上攀升,平均一斤大约八百块(台币),比龙胆石斑贵了两倍多。

芝麻斑

别称:布氏石斑、密点石斑、麻斑

  芝麻斑身体深棕色,长满像芝麻粒般微赤的圆点,鱼体呈纺缍形,尾鳍后缘截平,背鳍软条部、臀鳍及尾鳍有单纯的白色,常年生活在海岸边岸礁区里。

  芝麻斑肉质雪白嫩滑,在潮菜中常用作生炊,味道十分鲜美。

三斑石斑鱼

别称:红皮鲙

  三斑石斑鱼头背部斜直;眶间区微凸。眼小,短于吻长。头部及体侧淡褐色而散布着红色或红褐色之小点;体侧有一较眼大之暗色斑,背鳍软条部中间部位另具一小暗色斑,另一小暗色斑於尾柄处。奇鳍暗色而散布著暗红褐色之小点且通常具一窄白边缘;偶鳍淡黄色且散布不明显之橘色小点。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韩国、日本、台湾及中国大陆。台湾北部、东部及南部海域均有产。栖息环境深海、近海沿岸。

蓝身大斑石斑鱼

  生活在热带地区,是石斑鱼中的大型品种之一。红海、非洲东部一直到大堡礁都有分布,我国南部海域也有分布。身体为白色到灰色,全身覆盖着大块的黑斑。海洋里5到米的深度都有分布。

  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岸、红海,北至南日本,南至澳洲。台湾北部及澎湖海域有产。

波纹石斑鱼

  波纹石斑鱼分布于印度洋北部(肯尼亚、索马里、也门、阿曼湾、亚丁湾、拉克代夫群岛、印度、斯里兰卡和安达曼岛),并且在印度尼西亚、沙捞越、新几内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菲律宾也有分布。栖息在沙泥底质海域,为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以鱼类、甲壳类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

“传世海洋”金线鱼检查报告

传世海洋

你身边的美食专家

金线鱼

马鲛鱼

各类海鱼

深海捕捞

24小时送到家

订购—

扫码加客服

在线订购金线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imaoqua.com/zmgd/87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