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中国自贸区从原来的上海、广东等4个扩容到11个,当时,我撰写了《中山能当下一批中国自贸区插班生吗?》一文。
认为国家基于对内需要更多经济引擎和均衡布局,对外支撑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对抗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而实施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战略。
1月28日,广东省长工作报告提出“积极争取自贸试验区扩区”。
在此之前,于年成立的上海自贸区已先后于年和年经历两轮扩区,面积超过平方公里。
目前,广东自贸区共有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个片区,面积达.2平方公里。在工作报告释放争取扩区信号后,已有汕头、东莞滨海湾新区、中韩(惠州)产业园等地明确提出希望当“插班生”。
2月18日,是举世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国家最高规格正式发布的日子。
广东自贸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叠加效应,又会产生怎样的战略博弈?我们今天来分析一下。
逻辑的起点是,广东要不要扩区,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国家批不批扩区?
答案应该也是肯定的。
第一、没点底数,马省长不敢乱说哈。
第二、对外竞争,大湾区是代表国家层面,对标世界三大湾区,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队。大湾区和自贸区叠加,就像广告说的“德芙巧克力和音乐更搭配”,简直就是梦幻组合。
第三、对外合作,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构建更大范围的开放领域,年有一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年,在这南海边划了个更大的圈。
第四、对内融合,40年前叫经济特区,带着一个亿的中央拨款,深圳跟着香港干起来,而且干的很好;40年后,这里叫粤港澳大湾区,正因“珠三角九市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国家希望看到区域融合,市场互通、资源共享,一句话,冒出更多的深圳。
第五、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因此,推动广东自贸区扩区,就是响应中央部署,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首个亮点。
逻辑的第二层是,谁有资格当插班生?
作为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的广东人,兼且新春大吉,当然希望人人有份,“猪”市如意。
但很明显,这不现实。
每个城市都会有优势,但是如果名额有限,我认为插班生中应有中山。
原因有五:
一、中山加入自贸区,有利于改变珠江口东西两岸40年发展不平衡状态。
强者恒强是符合市场规模和企业体量的理论,企业追求做大做强,最终形成行业碾压性优势,天经地义。
但这不适用于政府治理下区域平衡,国家层面必然追求地区均衡。实际上,“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纲要》的基本原则之一,把更多的自贸区名额分配给东岸,让珠江口两岸城市群差距进一步拉大,不符合《纲要》协调发展的原则。
二、中山加入自贸区,有利于与珠海共同构成珠江西岸经济发展“双轮驱动”。
珠江西岸没有龙头,实际上在《纲要》的表述里,珠西岸的组合是变化的,比如“极点带动”使用的是“澳门-珠海”强强联合,“优化制造业布局”使用的是“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
这种表述,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珠海尚不能单独成“极”,有一点是弹性的,就是定位隐含中山。
由于珠海与佛山的双城距离,必然需要中山成为制造业产业带的一环;由于珠海与澳门的产业差异,必然需要中山加入形成对珠澳合作短板的补齐。
最终“双轮驱动”形成对珠江西岸城市群的整体牵引。
三、中山加入自贸区,有利于弥补珠澳合作短板。
近年来珠海与澳门的合作日趋紧密。
但由于一是珠海的经济体量所限,对于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力有不逮;二是珠海土地资源等相对空间不足,需要其他城市介入;三是澳门众多高校强于中医药研发,但澳门并无药厂,中山作为制药企业众多,可以协助澳门中医药研发产业化。
因此,将珠海中山纳入共同的自贸区框架之下,有利于弥补珠澳合作短板。
,
四、中山加入自贸区,有利于“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中山古称香山,囊括今天中山、珠海和澳门地区,澳门三分之一居民祖籍中山,本身认同感强,交流紧密。
《纲要》指出,要发挥大湾区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等综合优势,提高文化交流水平。
中山与澳门的同根同源,其交流、合作、融合的意义契合了“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五、中山加入自贸区,将为中等资源禀赋城市积累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经验。
作为广东改革开放“四小虎”之一的中山,既有着全国中型城市的共性特征,也有着外向型经济的独特优势。
中山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指标均在国家排名位居中上游,均衡发展在全国具有代表性。
中山市工业体系健全,37万市场主体贡献90%以上经济总量,具有独特的民营企业集聚基础。
中山政府治理位列全国创新审批方式改革试点城市,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具有中型城市独特的治理经验。
中山对外贸易增长强劲,年出口总额全省排名第六,增长率16.6%位居第一。兼具制造业优势和对外贸易基础两大外向型特征。
我认为,国家层面的自贸区扩区一定是宏观视野。中山作为秉借地利、人和稳打稳扎、中规中矩谋发展的“乖学生”,再亮眼的数据和广深相比也不够看。
要想成为自贸区插班生,中山优势在哪里?
那就是要赋予中山“天时”的翅膀,让中山站在和珠海澳门一条起跑线上,中山这个插班生就能协同发力,共同弥补珠江口东西两岸多年的失衡;联手澳珠成为珠西岸自变量的引擎,为三种市场三种体制的融合做出不一样的贡献。
原创44。
泓睿达